与肾小球硬化饮食相关的文章有0篇:
肾病综合征能否治愈受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依从性、并发症情况、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微小病变型肾病多数可治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较难治愈;病情轻、无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好;治疗依从性高有利于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对治愈有积极意义;年轻、身体基础好的患者治愈可能性大。
蛋白尿久拖不治会引发尿毒症,主要与肾脏损伤加重、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血管病变、体内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儿童IgA肾病分级知识对家长很重要,常见分级有Lee分级、Hass分级等。Lee分级分为五级,包括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弥漫性系膜增生伴硬化、晚期肾小球硬化;Hass分级有五级,涵盖轻微病变、局灶增生性IgA肾病、弥漫性增生性IgA肾病、新月体性IgA肾病、晚期慢性肾衰竭。不同分级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肾病里较为严重的肾病类型有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双肾实质回声增强通常是超声检查的结果,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肾实质损伤、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肾脏炎症、肾血管病变等。
尿素一般是从尿液中提取的。尿素是临床常用的衡量指标之一,常用于衡量肾功能。如果经检测尿素指标偏高,应进一步做超声、CT扫描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且针对性治疗。 尿素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代谢产生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过滤到尿液,从而排出体外,因此尿素一般是从尿液中提取的。正常情况下,婴儿和儿童尿素为1.8~6.5mmol/L,成人尿素值为3.2~7.1mmol/L。尿素指标升高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比如高蛋白质饮食、年龄增长等,此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也可能与疾病有关,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等。其中急性肾小球肾炎可造成肾实质损伤,使得尿素升高,此情况还需做血肌酐、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水肿、泡沫尿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利尿剂,比如吡嗪酰胺片、呋塞米片等。慢性肾炎可造成肾小球硬化或肾小管萎缩,导致尿素升高,此情况需做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食欲不振、乏力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比如盐酸贝那普利片、卡托普利片等。 日常生活中需戒烟戒酒,戒掉暴饮暴食的坏习惯,少吃高钾、高糖和高磷的食物。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腰酸等,应尽早就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三高”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三高”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一、三高是指的哪三高 “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1、高血压指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一般是指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 2、高血糖指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 3、高血脂指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过高,总胆固醇水平应低于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应低于4.1mmol/L。 二、三高会危害身体哪些方面 1、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压力增加,血管内膜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脑出血、脑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等,甚至可能导致猝死。高血压长期作用在肾脏上,会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还会导致眼底血管受损,引发眼底出血,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2、高血脂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变窄、变硬,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脂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病症。 3、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发生各种感染,如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 三、如何应对“三高” 1、高血压需要减少盐分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增加钾、镁、钙的摄入,如多吃菠菜、香蕉、全麦面包等食物。 2、高血糖应该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绿豆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豆类食物如黄豆、绿豆、黑豆等。 3、高血脂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核桃、橄榄油等。 4、在遵医嘱的前提下持续药物治疗: 高血压用的降压药物有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ARB(如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高血糖常用的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也可根据需要使用胰岛素。 高血脂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贝特类(如非诺贝特、吉非罗齐)等。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三高”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平常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比如跑步或者游泳等。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肾外相关疾病所引起的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药物中毒、过敏性紫癜、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因有关。未明确具体的因素,可以前往医院就诊,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后,还需要及时进行有效治疗。 1、感染:当受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时,可能会导致自身的免疫反应,对肾小球造成损伤诱发肾小球硬化后,也可增加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几率。 2、药物中毒:药物主要的代谢途径为肾脏,如果盲目服用药物很有可能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诱发肾脏损伤后也可能会增加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3、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在病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几率明显增高。在平时还可出现皮肤紫斑、皮肤瘙痒、关节肿痛等症状。 4、糖尿病:糖尿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诱发肾脏病变后也可能会导致肾病综合征,在中晚期时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5、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导致多个系统受累的结缔组织疾病,可侵犯全身的各个器官。当侵犯肾脏时,不仅会导致肾功能受损,可能会造成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容易产生发热、疲倦、厌食、体重下降等症状。 在治疗期间除了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外。还需要做好皮肤的护理,尽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皮肤的摩擦。
如果是6~12个月的儿童肾小球滤过率82.6ml/(min·1.73m^2)处于正常范围,通常不会得肾病。如果是0~6个月内的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82.6ml/(min·1.73m^2)高于正常范围,或者2岁以上儿童或成人肾小球滤过率82.6ml/(min·1.73m^2)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得肾病。建议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做系统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正常情况下,6~12个月的儿童的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值处于60~90ml/(min·1.73m^2),此时肾小球滤过率82.6ml/(min·1.73m^2)处于正常范围,提示肾脏功能正常,一般不会得肾病。 0~6个月内的新生儿正常肾小球滤过率在20~30ml/(min·1.73m^2),此时肾小球滤过率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出生时伴随高血糖状态对肾小球造成损伤导致,如果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诱发糖尿病肾病。 2岁以上儿童或成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值在90~120ml/(min·1.73m^2),此时数值偏低,可能是患有急性肾损伤,造成肾血流量减少、肾实质损伤等因素导致。另外,肾脏疾病进展到慢性肾衰竭阶段时,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现象,也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持续性下降。 肾病患者需要多休息,低盐饮食,限制饮水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禁止服用肾毒性药物。
脚肿了涂什么药与发病原因有关,可能是软组织损伤、关节脱位、骨折、肾结石、糖尿病肾病等因素导致,需立即去医院完善检查,结合原因选择治疗药物。 1、软组织损伤:如发生意外摔倒,导致脚部软组织受损,引起皮肤发红、疼痛、肿胀等表现。建议咨询医生使用伤痛酊、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镇痛活络酊等药物治疗,能起到消肿、止痛疗效。 2、关节脱位:若脚部受到碰撞,致使关节发生脱位,引起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不适感。对此遵医嘱涂抹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活血止痛膏、麝香壮骨膏等药物治疗,规范用药有助于病情恢复。 3、骨折:脚部发生骨折后,导致关节健康受损,诱发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病发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凝胶、消肿止痛酊、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治疗,用药期间加强护理工作。 4、肾结石:发病期间晶体物质从尿液中析出,且在肾脏内沉积,引起腰部疼痛、血尿等表现,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脚肿、发热等表现。这种情况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遵医嘱采用口服药物治疗,通过服用排石颗粒、复方金钱草颗粒、肾石通颗粒等药物治疗,能够促进结石排出。 5、糖尿病肾病:疾病本身与糖尿病有关,致使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产生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因此脚部肿胀不适。对此以控糖为主,需遵医嘱使用阿卡波糖片、瑞格列奈片、格列美脲片等药物治疗,待血糖控制后能够减轻不适表现。 建议患者多注意休息,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定期回医院复诊检查,同时合理安排饮食,减少辛辣及腌制类食物。
肾病综合征可能和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分型有微小病变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膜性肾病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型等,具体的分型需要在医生的检查下进行判断。 1、微小病变型:微小病变型是指在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无明显的系膜细胞增生,常见于青少年或儿童,可能表现为蛋白尿、下肢浮肿、低蛋白血症等。 2、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是比较常见的肾小球病理改变,光镜下会出现节段性分布的系膜基质增多,可能表现为蛋白尿或水肿。 3、膜性肾病型:是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征,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患者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等。 4、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型:以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为主要特征,电镜下可见系膜区有致密物沉积,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 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型:临床上以弥漫性肾小球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患者在起病前可能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比如发热、乏力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无症状蛋白尿或血尿。 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饮食健康,避免吃辣椒、生姜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肾囊肿伴结石的治疗方法一般有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手术治疗等。肾囊肿伴结石通常与遗传因素、感染、年龄增长等有关。建议去医院治疗。 1、饮食治疗: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应多喝水,能稀释尿液浓度,促进小结石排出,减少结石形成。同时多吃含植物粗纤维的食物,如韭菜、菠菜、小油菜等,能维持粪便通畅,减轻肾脏负担。 2、运动治疗:根据肾囊肿体积大小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能加强肾脏血液流通,防止结石形成,避免肾小球硬化;同时也能增强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3、药物治疗: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碳酸氢钠片、双氯芬酸钠栓等,能促使输尿管下端平滑肌松弛,利于结石排出。 4、针灸治疗:在中医指导下采取针灸治疗,辩证针灸三阴交穴、肾俞穴、肝俞穴等,能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减轻腰痛、血尿等症状。 5、手术治疗:听从医生建议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发射出的冲击波会把结石粉碎成细砂且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若肾囊肿体积大或产生周围组织压迫症状,应按医嘱采取肾囊肿切除术。 肾囊肿伴结石者应选择正规医院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规律作息,保持心态平衡,定期去医院复诊。
糖尿病并发症可能是因为血糖控制得不好,因血糖波动幅度大所致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所致,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吸烟、遗传等。 一、糖尿病并发症可能是血糖控制的不好 血糖控制不佳或长期高血糖,可毒害神经细胞,引起机体外周微血管病变,造成神经缺血缺氧性损害。血糖控制不佳也会损害肾脏、心脏、眼底等组织器官,从而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二、糖尿病并发症通常不是血糖控制的不好 1、高血压:高血压会促使肾脏小血管收缩,造成血管阻塞和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易出现微血管病变,诱发糖尿病肾病。 2、高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脂质易在血管内皮细胞沉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3、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及5年以上,病程越长,高血糖毒性作用持续时间就越长,从而增加患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4、吸烟:吸烟或接触二手烟可损害血管内皮,影响血液循环,同时易产生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并发症。 5、遗传:遗传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父母或兄弟姐妹出现糖尿病并发症,那么自己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比较高。 建议糖尿病并发症者积极就医,防止并发症继续发展,减少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日常应严格遵循医嘱用降糖药或胰岛素,不能擅自调整用药剂量。
肾小球有硬化一般是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Ⅲ期至Ⅳ期阶段的一种情况。 慢性肾脏疾病Ⅲ期可能会引起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减弱,使水和毒素在体内蓄积,无法有效排出,造成明显的身体水肿、血压升高、血尿和蛋白尿增加等现象。如果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进入到慢性肾脏疾病Ⅳ期时,肾小球硬化程度可能会超过肾脏一半,此时肾功能会严重受损,使患者出现肾衰竭表现,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透析治疗或者肾脏移植维持生命。 患有肾小球硬化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治疗期间要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低盐、低脂类饮食为主,减轻肾脏负担。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一般将Ⅰ-Ⅲ期分为早期,Ⅳ-Ⅴ期称糖尿病肾病晚期,具体分析如下。 1、Ⅰ期:即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此期改变和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即可得到部分缓解,肾脏组织尚无损伤。 2、Ⅱ期:这一时期尿白蛋白排出率正常,但肾小球已出现结构改变,通常会在运动后出现短暂的蛋白尿。 3、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此时肾小球肌酐清除率开始下降,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升高,一般在20-200µg/分钟出现了微量白蛋白尿,此期患者血压开始升高,一般用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白蛋白排出,延缓肾脏病进展。 4、Ⅳ期:糖尿病肾病发展到这一时期时,会出现大量白蛋白尿,且水肿比较严重,对利尿药反应差。 5、Ⅴ期:终末肾衰竭期,肾脏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尿白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开始透析治疗。 因此,一旦出现该并发症,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并保护肾脏,提高早期逆转的可能性。
内皮细胞被激活后,在趋化因子导向下,吸引血循环中炎症细胞浸润,并释放促炎症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8,致肿瘤坏死因子,单核趋化因子等)引起肾小球内炎症性反应。同时也损伤了系膜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并促使系膜细胞增殖、收缩;促使肾小球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加重;进一步分泌致纤维化因子(PDGF、TGF-β)。在该类因子的反复刺激下又促使系膜细胞表型转化、上皮细胞增生与足突融合,肾小球基底膜的选择性滤过屏障功能受损,临床上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临床首发症状最多见的是肾病综合征,约2/3的患者有大量蛋白尿和严重水肿,尿蛋白量可在1~30g/d,约50%以上的病人有血尿,镜下血尿多见,偶见肉眼血尿。成人中30%~50%患者有轻度持续性高血压或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24h尿蛋白3.5g/d,水肿不明显,常有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而50%以上可呈肾综的表现,有明显“三高一低”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偶尔于常规尿检时发现蛋白尿。此型无症状性蛋白尿可持续很长时间,预后较好。少数此型患者也可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蛋白尿绝大部分为无选择性,但早期可有高度或中度选择性。血清C3浓度正常,IgG水平下降。常有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
本病临床病程变化较大,病程转归各不相同,所以预防要从自身健康着手,平时避免劳累,合理饮食,科学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防疾病发生。对于已患和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应对原发病及并发症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如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选用对致病菌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治疗,有明确感染灶者应尽快去除。当发现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20g/L时,提示高凝状态已存在,即应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已发生血栓、栓塞者应尽早(6h内效果较佳,但3天内仍可望有效)给予尿激酶或链激酶全身或局部溶栓,同时配合抗凝治疗。并发急性肾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及时给予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可望恢复。
其它疾病导致的继发性 FSGS除具有原发病的特征外 ,其组织学的特点包括 :肾小球硬化程度轻重不一 ,肾小囊壁增厚 ,球周纤维化 ,小管间质病变呈斑片状分布 ,间质还可见大量的炎细胞浸润 。这些组织学上的鉴别诊断存在很大的缺陷 ,本质上讲不依靠病史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很难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尤其是原发性和继发生 FSGS ,靠组织形态学特点不能将它们区分。因此近来有人根据 FSGS 发病特点提出 ,脏层上皮细胞的表面标记如 Cytokeratins 等,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原发及继发性 FSGS。
内皮细胞被激活后,在趋化因子导向下,吸引血循环中炎症细胞浸润,并释放促炎症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8,致肿瘤坏死因子,单核趋化因子等)引起肾小球内炎症性反应。同时也损伤了系膜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并促使系膜细胞增殖、收缩;促使肾小球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加重;进一步分泌致纤维化因子(PDGF、TGF-β)。在该类因子的反复刺激下又促使系膜细胞表型转化、上皮细胞增生与足突融合,肾小球基底膜的选择性滤过屏障功能受损,临床上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