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裂头蚴偏方相关的文章有1篇:
在当前呼吸道疾病频发的背景下,微生态平衡在防治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家庭医生在线联合狮子湖微生态研究院有幸采访了著名呼吸疾病专家卢洪洲院长,就微生态平衡在呼吸道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夏季正是寄生虫感染高发期,寄生虫不仅仅感染会肠道,也会进入眼部。眼睛寄生虫常见的有裂头蚴和猪囊尾蚴,因为寄生虫在眼睛中寄生,可破坏眼部组织,损害视器官功能,严重时会致盲,所以应积极注意生活和饮食卫生,避免眼睛受到寄生虫感染。
26岁的吴勇(化名)是湖南长沙县人,两周前他突然感到全身乏力,后来发展为双脚不能正常行走,还出现头痛的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吴勇颅内有裂头蚴感染。
前些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位55岁的女士右侧乳房长了个包块,周围皮肤出现红肿且乳房疼痛感剧烈,一开始以为是乳腺疾病,但是送到医院就诊的时候经彩超发现右乳腺有不明肿物。为了查明病因,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却没想到会从乳房中取出3条细长的白色寄生虫。
10岁男孩小明(化名)因"反复右侧肢体抽搐伴右下肢无力3月" 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脑肿瘤,由于病变部位靠近功能区,手术风险大,来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重新诊断,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小儿神经外科组长方陆雄教授考虑小明为脑寄生虫病。经过精心术前准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于患儿脑内活捉出致病元凶--长达16cm的一条裂头蚴。
因面部和肢体抽搐送往医院治疗,没想又是寄生虫惹的祸。近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从一男童患者颅内取出一条长约7.5厘米的裂头蚴寄生虫。医生推测,患者颅内寄生虫感染与其常年饮用生水有关。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喝了是会危害健康的?
因面部和肢体抽搐送往医院治疗,没想又是寄生虫惹的祸。近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从一男童患者颅内取出一条长约7.5厘米的裂头蚴寄生虫。医生推测,患者颅内寄生虫感染与其常年饮用生水有关。寄生虫,人们都知道它的危害大,那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广东某医院取出一条长约8厘米的裂头蚴寄生虫,患者即将出院怀孕后三四个月开始出现抽搐,之后肢体反复出现抽搐、麻木等症状,去了全国各地多家医院,历时一年多,总算查出病因竟是颅内长了寄生虫。近日,广东某医院 通过开颅手术为患者李宇(化名)成功取出一条长约8厘米的裂头蚴寄生虫。医生表示,患者颅内长寄生虫很可能与其有过较长时间的喝生水史有关。
17岁的广水少年多年来右侧身体一直在萎缩,只能辍学做面包师。最近终于在武汉得到确诊,原来在他脑内发现了寄生虫裂头蚴,怀疑是7年前吃了未煮熟的青蛙感染所致。据了解,裂头蚴感染在湖北地区十分罕见。
健康奇闻综合,头疼、抽搐,是什么折磨12岁女孩婷婷(化名)长达四年之久?手术之后,发现“凶手”竟然是一条寄生在脑子里、20厘米长的寄生虫。昨天,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种寄生虫学名叫曼氏裂头蚴,主要寄生在蛙、蛇身上。“脑子里取出20厘米长的寄生虫,并且还是活的,这样的情况不多见。”
健康奇闻综合,喝生水,吃生肉,吃野味,小心感染寄生虫。近日,上海一位11岁男童因“突然意识不清、四肢抽搐”而入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经诊断后,医生从患者脑中成功取出一只近8厘米的寄生虫——“裂头蚴”。
健康新闻综合,喝生水,吃生肉,小心感染寄生虫。记者昨日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获悉,该院收治了一名癫痫症状的患者,经过检查和手术,医生在其大脑里取出一条14厘米长的裂头蚴寄生虫!
小孙很奇怪的想,自己一直很保持卫生,那么这条曼氏裂头蚴寄生虫又是从哪里来呢?当然是病从口入。原来小孙平时很喜欢吃各种野味,想方设法到处吃青蛙、兔子、蛇、袍子等,这些含有曼氏裂头蚴的野味因没有经过高温处理,被小孙吃了后,寄生虫便进入他的大脑,引发了刚开头提到的癫痫。
一女白领被诊断得了大脑左侧额叶寄生虫感染,她认为一段时间经常和朋友在外面吃青蛙火锅,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才感染了这种裂头蚴寄生虫。专家指出裂头蚴一般寄居在蛙类和蛇类的体内,爆炒也不会死。
连续几次突然晕倒,刘芳前往医院检查,诊断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她得了大脑左侧额叶寄生虫感染,医生要求她立即住院治疗。手术后,医生从她脑里取出了一条名叫曼氏迭宫绦虫的裂头蚴寄生虫,长约10厘米。
宁远县的涛涛(化名)右眼莫名肿胀、发炎,近日,湘雅医院眼科专家为他做手术时,竟从患处揪出一条8厘米长的寄生虫,经鉴定这条寄生虫为曼氏裂头蚴虫。许雪亮教授分析,这可能是涛涛吃了生螃蟹引起的。
为治疗皮肤病,商丘虞城县农民范先生听信民间偏方,生吞了两大碗活蝌蚪。不料,几天后皮肤病未见好转,却出现了持续发烧、腹泻等症状。经多方寻医,他被诊断出染上了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疾病——曼氏裂头蚴(注:音you)症。
虫子进人脑,许多人只在小说中见过,比如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该书中提到一种叫“三尸脑神丸”的药丸,是日月神教教主约束教众的重要法宝,非常厉害。药丸里面的“尸虫”平时不发作,亦无异状。到了每年端午的午时,如不服用克制“尸虫”的药物,“尸虫”脱伏而出,一经入脑,就能使人“行事狂妄颠倒,比疯狗尚且不如”。“当世毒物,无逾于此”。 “三尸脑神丸”无疑是金老先生杜撰出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虫进人脑的事确有发生。笔者从事口腔专业数十年,就曾见过捉“牙虫”,把虫子“捉”进脑的事。 说起所见到的虫进大脑的病例,还得从龋齿说起。龋齿是人类口腔中一种最常见的牙病。根据我国第二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龋齿患病率高达50%以上。在国外一些地方,龋患率甚至高达90%以上,可见龋齿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常见病。也许因为本病的特点是在牙面上形成洞,酷似虫蛀,所以龋齿也被称为“蛀牙”,而人们对龋齿的发生也就因此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是“牙虫”逐渐把牙齿蛀空的。 到目前为止,龋齿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本病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一些细菌堆积在牙面上形成菌斑,产生一些酸性物质,使牙齿的有机质分解,无机物脱矿所致,绝不是由一种叫“牙虫”的小虫将牙齿慢慢咬坏而形成的。脱矿后主要表现是在牙面上形成小洞。由于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被破坏,患者吃酸甜冷热食物会产生酸软的感觉。随着小洞的逐渐扩大,当洞底达到或接近牙齿的牙髓时就有可能发生牙髓炎,引起剧烈的牙痛。可以说,如果没有细菌,就不会有蛀牙,根本不存在什么“牙虫”。 由于“蛀牙是由牙虫咬出来的”这种观点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样就给江湖骗子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他们想出了许多捉“牙虫”的方法来骗取钱财,其中用蛙肉诱捕“牙虫”也是常用方法之一。 在患者因龋齿发生剧烈牙痛时,骗子让患者或家人捉来活蛙,取少许蛙肉贴敷于患牙处数分钟后吐出,蛙肉中的黏液和唾液菌斑混合形成一些白色条状物就被说成是“牙虫”,以此骗人。但事实上如果所用蛙肉是来自感染了裂头蚴的青蛙,则有可能使蛙肉中的裂头蚴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这样未捉到虫反倒使虫进入了人体。 这些虫进入人体1~2天后,比较常见的,是在贴敷处附近的口腔黏膜或皮下形成小包块,不痛,有时有痒感,常见于口唇、颊、颈部皮下或黏膜下等部位。患者到医院求治,当医生准备手术切除小包块时可能由于局部消毒,注射麻药时惊动了虫体,它们可通过黏膜下窦道转移到另一部位呈游走状,有可能串入重要器官造成严重影响,如到眼球可导致失明。本例裂头蚴进入脑部危害很大,所幸未损害脑的重要部位才未危及生命,可算不幸中之大幸。 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诫人们,龋齿发病率很高,一般也不危及性命。但要科学认识龋齿,患了龋齿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切不可听信江湖术士乱吹,万一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1.蟾蜍的毒液可提炼为中药“蟾酥”,不可随意使用。 2.蟾蜍的毒液遍布多个器官,一般的高温烹调无法消除其毒性。 3.吃蟾蜍还可能引起眼及脑的裂头蚴病。半年多没见面的表姐,一见我就大呼小叫,就为我一向光滑的脸蛋如今长出几颗痘痘。我耸耸肩,无可奈何。最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脸上频频冒痘,擦了不少药膏,痘痘还是此消彼长。 表姐同情地说:“擦药膏治标不治本,你这是体内有热毒,不把热毒清了,痘痘肯定长个没完。现在不是时兴吃蟾蜍吗,听说蟾蜍清热解毒的功效不错哦。” “蟾蜍?蟾蜍有毒的,毒蛇都不敢碰它。”想起蟾蜍的浑身疙瘩,我打了个冷战。 表姐笑了:“傻瓜,又不是叫你生吞。只要去皮去头,就没有毒性了。反正那些专门吃蟾蜍的餐馆都打出大大的招牌——蟾蜍,肉质鲜甜,可美颜、清热去湿。” “前不久新闻才报道,因把蟾蜍误当做田鸡烹食,造成全家五人中毒一人死亡。怕怕。”我摇了摇头。 “哎呀,那肯定是他们在宰杀蟾蜍的时候,不小心让毒液污染了蟾蜍肉才会中毒的。这年头,今天说这个有毒不能吃,明天说那个有毒不能吃,还有什么能吃的?现在,满大街的人都在吃呢,搞得大惊小怪的像什么样。” 童话故事讲述的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实中,却是天鹅想吃癞蛤蟆肉。思来想去,我依然惴惴不安,总之觉得吃癞蛤蟆,一个字——悬!不吃为上。 营养师点评:吃蟾蜍去痘,与其说是冒险,不如说是以身试毒。 蟾蜍,又名癞蛤蟆,其背部及四肢都有突起的绿豆大小颗粒状包块,内含毒液。当被敌人袭击时,蟾蜍还会从眼后的耳后腺射出毒液。蟾蜍的毒液属剧毒,在耳后腺、皮肤腺含量特别多,而肝脏、卵巢、肌肉中也有。上文中的表姐认为“只要去皮去头,就没有毒性”是不对的。毒液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后,可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症状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中毒严重、未经治疗或治疗较晚者,可于2~24小时内,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蟾蜍的毒液可提炼为中药“蟾酥”,中医认为,蟾酥确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不可随意服用。在不少中药书籍中,都非常明确地指出,蟾酥具有剧毒,必须经过配伍,谨慎使用,使用时也只能用微量。其有效的药物应用量被要求控制在每次0.015~0.030克之间,超过这一范围,即可造成中毒。且成药前的蟾酥,要经过白酒炮制等多道制作工序,以减小其毒性。 不但如此,由于蟾酥还是一种神经毒性物质,不能通过盐水或油浸泡后滤出,一般的高温烹调也无法消除其毒性。如果在宰杀、烹饪蟾蜍过程,不慎把皮下毒腺割破,毒汁流入蟾蜍肉里,人吃后就会中毒。 如刚进食过蟾蜍(汤或肉),并出现上述1~2种症状,须立即送医院抢救,不可犹豫。送医院前,可用手指或筷子等物刺激咽部,诱发呕吐,尽量将进食的汤汁(或蟾蜍肉)多吐出一些,以减轻中毒的程度,为入院抢救创造有利条件。但是,不相信偏方,不随意食用蟾蜍,才是预防蟾蜍中毒的硬道理。 此外,野生蟾蜍与其他蛙类一样,体内有多种寄生虫,如曼氏裂头蚴。曼氏裂头蚴的生命力很强,寄生在蛙肉内,经过高温爆炒也不易死。如果人吃了含有曼氏裂头蚴寄生的蛙肉后,曼氏裂头蚴及其分泌的酶就可能钻入人体的眼睛、皮下、口腔、脑部及内脏等。根据侵入的部位不同,可引起各种症状。较为常见的是眼裂头蚴病,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等。如果裂头蚴侵入眼球内,会造成眼球突出,严重时还会造成角膜溃疡、并发白内障失明等。其他的症状还有恶心、呕吐、发热等。最为严重的是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酷似脑瘤的症状,如出现阵发性头痛,严重时昏迷甚至瘫痪等。 信奉蟾蜍可以强身补体而冒险去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它们并没有特殊的营养成分。蟾蜍肉所含的蛋白质可以用一般的动物肉类来替代,清热解毒的功能也可在一般的食物或中草药中找到。如果是为了美味、猎奇,以身试毒去吃,就更不足取了。任意捕杀、进食野生动物,让人类感染“非典”,这沉痛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从患者上腹部皮下包块取出的裂头蚴。 经手术从一例用蛙敷眼后的患者眼部取出的裂头蚴。 曼氏迭宫绦虫又称孟氏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人体。但其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曼氏裂头蚴病,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