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血红蛋白 M 病手术相关的文章有7123篇:
糖化血红蛋白7.0即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0%,存在血糖偏高的情况,但是对于不同人群该数值所代表的疾病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对于没有糖尿病的人群,如果出现了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0%的情况,说明患者在过去三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为7.0%,而正常的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6.0%。所以患者存在血糖偏高的情况,可能已经达到了二型糖尿病的程度。 2、对于本身就糖尿病的人群,如果出现了糖化血红蛋白7.0%的情况,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的还比较好,疾病程度是比较轻的。 3、如果正常人出现了糖化血红蛋白7.0%的情况,在平时要多喝水、清淡饮食、少吃粥和含糖过高的食物缓解症状,必要时的可能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了糖化血红蛋白7.0%的情况,可以继续保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以避免糖尿病进一步加重。
"糖化血红蛋白5.5%,属于正常的。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是4%~6%,当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5.5%,则属于正常的范围。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准确的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监测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参考值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增加,高脂血症标本也会出现结果偏高的现象。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偏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能够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细胞缺氧,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持续性存在高血糖,会引起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并发症。一旦通过检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很多人不了解血红蛋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血红蛋白正常才能代表的血液正常,如果血红蛋白偏低的话,那么就说明是贫血出现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血红蛋白偏低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比较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就会盲目的给宝宝进补,其实血红蛋白应该对症治疗的,千万不要胡乱进补,很有可能会引起反作用出现。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意义?这是很多糖尿病人不明白的地方。对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暨南大学附属一院内分泌科主任冯烈教授,他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患者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状态,对于衡量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有重要意义。
说到血糖相信每位糖友都熟得不行,测血糖是很多糖友自我监测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测血糖除了常见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但很多人对此却并不了解,下面让小编为你讲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测血糖,但是往往不知道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糖尿病监控达标的“金标准”。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化血红蛋白
大多数人对于反映血糖的指标,都只知道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却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其实, 一直以来,糖化血红蛋白都被用于检测前两三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但新指南认为,如果检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6.5%就可初步判断为2型糖尿病,如果在5.7%—6.4%之间,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除了血糖之外,其实糖化血红蛋白也是糖尿病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2型糖尿病栏目综合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中两条β链N端的一个氨基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人体血液内红细胞的更新周期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周血糖的总水平,以补充空腹血糖只反映瞬时血糖值之不足,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之一。
血红蛋白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或合成障碍,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部分或完全替代了正常的血红蛋白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至今已发现400多种结构异常性血红蛋白病和100多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但仅有少数出现明显病态表现。本节介绍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表现及处理。那么,血红蛋白异常的饮食保健如何进行?
血红蛋白异常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异常血红蛋白不下数百种,在人群中每千人中都会发现几例,其中多数并无任何病状,有些类型病情也较轻微,仅有极少一些类型病情严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大多数异常血红蛋白症患者,应该尽量减少其心理负担,鼓励患者正确对待人生,但对有严重临床表现的患者,应该劝告避免生育,如病人坚持要求生育应推荐到专门实验室进一步检查,鉴定变异类型,进行产前诊断,以确保真正做到优生。
血红蛋白异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治疗,目前无根治的疗法,部分病人不需治疗预后良好,可不影响生存。部分病人需给予支持性保守疗法,如预防和积极积极治疗感染,补充造血因子,避免生于低氧及缺氧环境、避免服用氧化剂类药物、必要时可输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溶血。其特点为常在睡眠后解酱油色或葡萄酒色尿。可伴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和血栓形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有关饮食保健指导如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获得性疾病,致病因数可能有化学物质,放射线或病毒感染,由于这些因素损害了骨髓造血细胞,致染色体突变所引起。因为能引起溶血的原因相当多,故确诊此病主要靠实验室检查,且由于本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密切,慢性病人应注意定期随诊检查。本病易反复发作,故应长期坚持治疗,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服药等各种诱发因素,切不可乱投医而耽误疾病的治疗。那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需如何预防呢?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溶血。其特点为常在睡眠后解酱油色或葡萄酒色尿。可伴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和血栓形成。半数以上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与遗传及种族无关。且本病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互转化。那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要做什么检查呢?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贫血为早期表现占60.3%也有少数部分患者起病较急,因急性溶血,而突然出现酱色尿,最常见慢性贫血症状,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悸、气急、耳鸣、眼发等,阵发性加重或发作性血红蛋白尿是本病的典型症状,35%患者血红蛋白尿与睡眠有关,溶血发作时可见睡眠后小便褐色与酱油,发作严重时少数患者可有腰酸,四肢酸痛,食欲减退,发热,恶心呕吐,尿不尽感,尿道疼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主要症状表现如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溶血。本病虽少见,但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我国北方多于南方,半数以上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与遗传及种族无关。本病起病隐袭缓慢,呈慢性过程,以贫血、出血为首发症状者较多,以血红蛋白尿起病者较少。且本病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互转化。中位数生存期约10年,也有长达20年以上。
糖化血红蛋白是观察糖尿病病情的有效工具。糖化血红蛋白所反映的平均血糖水平要较空腹及餐后血糖更准确。
第59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重大影响和胰岛素问世相提并论,确立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现已广泛用于评判糖尿病血糖管理和治疗方案的效果。
糖尿病病友们来医院就诊时,医生往往会问:“最近有没有查过糖化血红蛋白(HbA1c)”那么,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呢?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国内外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就可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