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血红蛋白 M 病寿命相关的文章有1234篇: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所致。糖尿病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为正常。 1、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即禁食8~10个小时,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浆检测出的血糖值,能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糖尿病空腹血糖数值小于7.0mmol/L为正常。 2、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进食2小时后所检测的血糖值。早晨空腹进食75克葡萄糖,餐后2小时抽静脉血测量血糖,能反映胰岛素分泌情况、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数值小于11.1mmol/L为正常。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这是不可逆反应。血糖浓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比,一般能保持8~12周,所以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小于6.5%为正常。 建议糖尿病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定时定量用药,维持血糖稳定达标。日常不宜喝含糖饮料,如奶茶、可乐、雪碧等,烹调食物时少放油、食盐和糖。
糖尿病正常指标是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糖尿病是以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一般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所致。 1、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至少禁食8个小时以上,通常需隔夜空腹检查血糖,能判断机体对葡萄糖吸收和代谢是否正常。糖尿病空腹血糖的正常指标是小于7.0mmol/L。 2、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食口食物开始计算到2小时抽血测定血糖值,能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指标是小于11.1mmol/L。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清中的糖类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经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数值与红细胞寿命有关,红细胞寿命一般是8~12周,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指标是小于6.5%。 无论是哪个指标异常,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日常应加强血糖自我监测频率,记录测量血糖的时间和具体值,以便于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HbA1c一般指糖化血红蛋白,不同人群的2型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不同,包括大多数2型糖尿病人群、身体状况特殊的人群、妊娠期女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大多数2型糖尿病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小于等于7.0%,或者小于等于53mmol/mol,此时空腹血糖需要达到4.4~7.2mmol/L,餐后90~120分钟血糖应小于10.0mmol/L,可以帮助实现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 身体状况特殊的人群,比如年龄较大、存在合并症、有不良药物反应史,或者存在重度低血糖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小于8%,或者小于64mmol/mol。 处于妊娠期间的女性患有2型糖尿病时,需要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通常控制目标应小于6%,也就是小于42mmol/mol。 患有2型糖尿病患者期间需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可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稳定血糖,帮助疾病恢复。
糖化是指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8%并不能代表糖尿病很久了,可能是提示患者近2-3个月内的血糖处于较高的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和血液当中葡萄糖结合生成的,正常的参考值是3.6%-6%,能够反映过去6-8周平均的血糖浓度,由其他原因或者糖尿病等导致血糖升高的患者,血液当中的含糖量会比正常人有更多的糖化血红蛋白,因此该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如果只是单纯的数值偏高,并没有其他的异常以及临床症状,是不能够判断糖尿病很久的,只能代表患者的血糖高于正常人群,可能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者糖尿病前期有一定的关系。 一旦出现血糖数值异常,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具体情况后再针对性进行处理,平时还要选择低糖饮食、适当运动等。
运动能使胰岛素的敏感度得到提高,胰岛素抵抗得以改善,可以降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那么,糖尿病患者要如何运动呢?糖尿病患者运动有什么注意呢?
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 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并发休克前后有肾缺血,严重时肾小囊和肾小管发生变质;加以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感染毒素等均可损害肾,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约60%以上的白血病患者都会出现贫血症状,原因是血红蛋白减少,导致组织和器官缺氧,患者常表现为皮肤苍白、自觉疲倦、乏力、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等。但贫血的白血病患者可不能补铁,因为白血病细胞生长也需要消耗铁,补铁反而为癌细胞提供了营养。
有无家族史及遗传因素:小儿时期与遗传有关的贫血较多,如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范可尼贫血等疾病。家族(或近亲)中常有同样患者。
一般来说,目前医生启用胰岛素有两个标准,即早期选用和晚期选用,这两个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分别为7%和9%。
糖尿病护理可不能忽略,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烈教授表示,糖尿病人的血糖是处于波动的情况,所以要通过定期检查监测自己的身体情况。他建议,病人在控制不良情况下,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较好同时检测肝肾功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这是基本的。
就糖尿病这个疾病本身而言,血糖控制得越好,意味着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越佳。例如,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英国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发生率则下降14%。但是糖友降糖并非越低越好。下面为你讲讲糖友低血糖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发病率日渐升高,对于普通人来说,到了医院,如何对自己有无糖尿病,及如何诊治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并看懂检验报告呢?市二医院检验科医生夏汝杰将教大家来看懂糖尿病的检验报告,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耐量试验口服法是最为常用的检测方式。
朱延华教授提醒,以下糖尿病高危人群较好定期到医院做检查,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或者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因为高危人群进展到糖尿病的速度并不快,并非一个月就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渡。
最近,我接诊了一名11岁的小糖友。入院时,她体重达90公斤,空腹血糖11.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值高得吓人。仔细询问后我发现,她出生时就是个“巨大儿”,已属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饮食习惯上还“变本加厉”,从记事起就没有可乐不吃饭,隔三差五地就去肯德基、麦当劳,零食几乎不离手。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可不少见。
β 地中海贫血(β-mediterranean anemia)是指β 链的合成受部分或完全抑制的一组血红蛋白病。患儿出生时无症状,多于婴儿期发病,生后3~6 个月内发病者占50%,偶有新生儿期发病者。发病年龄愈早,病情愈重。严重的慢性进行性贫血,需依靠输血维持生命,3~4 周输血1 次,随年龄增长日益明显。那么,β-地中海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较无糖尿病的对照受试者降低0.5 g/dl。两组受试者中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0.8%和2.7%。校正年龄、性别、胃肠道疾病病史和肾功能后,糖尿病仍是贫血的显著决定因素。
糖尿病对肺部功能的损害已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糖尿病合并肺部疾病不仅使血糖升高,而且会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或加重。预防肺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及时准确地监测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贫血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6个月至6岁婴幼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6—14岁幼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造成婴儿贫血的原因有哪些呢?
糖友们的血糖谱千变万化,再加上年龄差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每位糖友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通常,管好糖尿病可釆用“四化”策略,即“优质化,个体化,全强化,最简化”。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