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本病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加强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中医辨证论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能起到降糖调脂、控制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原则。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等治法。
一般治疗
1、糖尿病教育
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的方法及特殊情况的处理,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主动配合,保证长期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
2、饮食治疗
目的是维持标准体重,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减轻胰岛负担,使胰岛细胞功能获得恢复的机会,达到既保证血糖的控制又不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的标准。
3、运动治疗
应进行规律而又适宜的运动,应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选择,循序渐进,长期坚持。1型糖尿病患者宜在餐后进行体育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减轻胰岛负担,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4、监测血糖
应用便携式血糖计监测和记录血糖水平,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每2~3个月定期检査GHbA,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指导药物调整。
药物治疗
1、肺热津伤证
(1)方药:消渴方加减。
(2)常用中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3)中成药:玉泉丸、糖尿灵片、十味玉泉胶囊、消渴平片、消糖灵胶囊。
2、胃热炽盛证
(1)方药:玉女煎加减。
(2)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3)中成药:清热养阴丹。
3、气阴亏虚证
(1)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3)中成药:降糖甲片、参芪降糖胶囊、消渴丸、天芪降糖胶囊、津力达颗粒。
4、肾阴亏虚证
(1)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3)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5、阴阳两虚证
(1)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3)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相关药品 玉泉丸、糖尿灵片、十味玉泉胶囊、消渴平片、消糖灵胶囊、降糖甲片、参芪降糖胶囊、消渴丸、天芪降糖胶囊、津力达颗粒、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胰腺移植、胰岛细胞或胰岛干细胞移植、胃旁路术等。
1、胰腺移植
多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单独胰腺移植可解除对胰岛素的依赖,改善生活质量。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可进行胰肾联合移植,但只限于在技术精良、经验丰富的中心进行,而且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带来一定毒副作用。
2、胰岛细胞移植或胰岛干细胞移植
可用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者,目前有较多临床中心开展了该手术,初步临床试验显示可喜的结果,但是该手术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其费用昂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范围。
3、胃旁路术
目前试用于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并且肥胖程度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显著减轻患者体重,改善糖代谢,但是其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1)针灸治疗对消渴早、中期患者及其并发症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者,应合药物治疗,针灸只能作为辅助疗法。同时,消渴患者的皮肤容易感染,针灸取穴宜少而精,针刺操作要严格消毒,艾灸时避免烫伤皮肤。
(2)临床选穴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法。主穴肺俞、脾俞、胰俞、膈俞、足三里。阴虚热盛加鱼际、太渊、心俞、玉液、金津、承浆;气阴两虚加内庭、三阴交、胃俞、中脘;阴阳两虚加太溪、太冲、肝俞、肾俞、关元。
2、胰岛素治疗
任何类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均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剂量及治疗方案应强调个体化,剂量的调整应以患者的血糖、尿糖检测结果和预定的控制目标为依据。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与剂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