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很多人认为皮肤发黄就是发生了黄疸,就意味着肝脏不好。其实并非如此,皮肤发黄实际上可由很多原因引起,包括贫血、食物因素、药物因素、黄疸等所致。另外,引起黄疸的原因也多达数十种,因此,即使患者真的发生黄疸,也不一定就是出现肝脏疾病。
基本病因
1、贫血
我国人群属于黄种人,皮肤本来就是黄色的,正常情况下,由于皮肤内有很多毛细血管充盈着红色的血液,因此皮肤的颜色就不显得那么黄。但当患者发生贫血时,皮肤本身的黄色就会显现出来,看上去跟黄疸颇为相似,但贫血者只有皮肤发黄,而巩膜并不会被黄染。
2、食物因素
当患者过多食用胡萝卜、橘子、橘子汁、南瓜、西红柿、柿子、菠菜等食物时,可引起血液内胡萝卜素增高,医学上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当人体血液中胡萝卜素含量超过2.5g/L时,就会出现皮肤发黄表现。
3、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如阿的平、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呋喃唑酮、藏红花、米帕林、荧光素等,也可引起皮肤、巩膜发黄,但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水平正常。
4、黄疸
是指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使患者皮肤黏膜甚至体液(如汗液、唾液、尿液等)发生黄染的现象。通常来讲,当患者体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参考值高限的2倍才会出现明显的皮肤发黄表现;而当患者体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但未出现皮肤发黄时称为隐性黄疸。值得指出的是,在医学上引起黄疸的原因至少有几十种,因此,即使患者确定为黄疸时,也不一定就是患有肝病。在医学上一般根据黄疸的发病机制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4大类。通俗来讲,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所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就是人们日常所担心的“皮肤发黄”,但实际上只是皮肤发黄的常见原因之一。
(1)溶血性黄疸
患者发生溶血时,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巨噬细胞功能增强,从而导致患者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明显增加,当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时就会造成非结合胆红素在体内大量潴留,引发溶血性黄疸。临床上根据溶血性黄疸的具体病因进一步分为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和后天性溶血性黄疸两类。
①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多存在家族遗传史,常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时期发病,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及地中海贫血等。
②后天性溶血性黄疸:可因多种后天继发性因素所致,常见的临床类型包括ABO血型不合输血反应、药物性溶血(如对氨基水杨酸、抗结核药、奎宁、非那西丁、甲基多巴、胰岛素等)、化学物质性溶血(如苯、苯胺、铅、砷、铜等)、感染性溶血(如疟疾、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支原体、病毒等)、动植物因素所致溶血(如蛇毒、毒蕈中毒等)、冷凝集素综合征、微血管病性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
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脏疾病,以及血色病、全身性巨细胞性包涵体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多种全身疾病,均可对患者肝细胞造成广泛损害或大片坏死,引起胆红素摄取、酯化及排泌功能发生障碍,最终造成患者血液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出现皮肤发黄表现。
(3)胆汁淤积性黄疸
又称为阻塞性黄疸,是指肝内的毛细胆管、小胆管和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以及乏特氏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淤积,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使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发黄表现。临床上又根据阻塞的具体部位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肝内阻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三种类型。
①肝外阻塞性黄疸:包括多种胆管及胰腺疾病,如胆总管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环形胰腺、壶腹周围癌、胆管癌、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胆道良性狭窄(以胆囊切除、胆囊造瘘、长期胆总管T管引流多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
②肝内阻塞性黄疸:常由于肝内泥沙样结石、原发性肝癌侵犯肝内胆管或华支睾吸虫病等引起。
③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药物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特发性黄疸、手术后黄疸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此类黄疸多出现于青少年时期,患者常存在家族遗传史,为各种先天性缺陷导致胆红素摄取、酯化及排泌功能发生障碍,最终造成患者血液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出现皮肤发黄表现。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Roter综合征及Grigler-Najjar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