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皮肤黄染、巩膜黄染、口腔黏膜黄染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胆红素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胡萝卜素含量测定、骨髓象、红细胞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酶活性测定、超声、CT、病理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皮肤黄染、巩膜黄染、口腔黏膜黄染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胆红素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胡萝卜素含量测定、骨髓象、红细胞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酶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端粒酶活性测定、泼尼松试验、超声、胃肠钡餐检查、CT、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病理活检等检查。
体格检查
1、视诊
可初步判断患者有无皮肤黏膜黄染及黄染的严重程度,还可以评估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面色苍白、男性乳房发育、小儿生长发育、慢性病容、肝掌、蜘蛛痣、水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体征。
2、触诊
可以检查患者有无腹胀、局部压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
3、叩诊
可以判断患者有无心脏扩大、肝浊音性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肝区叩痛、肾区叩痛等体征。
4、听诊
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啰音、心脏杂音、肠鸣音异常、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征象。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为常规检查之一,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患者有无感染、贫血、出血、过敏等。另外,通过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是否存在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帮助查找病因。
2、尿常规
为常规检查之一,医生通过分析患者尿胆原、尿胆红素等指标,有助于初步诊断。
3、便常规
为常规检查之一,胆汁淤积性黄疸引起者大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4、血胆红素检查
包括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为本病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5、肝肾功能检查
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协助诊治。
6、凝血功能检查
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当患者为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可出现凝血酶原生成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可进一步通过观察其对维生素K的反应,帮助鉴别。
7、感染性疾病筛查
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可帮助查找病因。
8、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怀疑恶性肿瘤引起者,医生会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常用指标有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25、CA-153等。
9、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包括血液或尿液中胡萝卜素含量测定,可明确患者有无高胡萝卜素血症。
10、骨髓象
有助于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的诊断。
11、红细胞脆性试验
是反映红细胞表面面积与体积比例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有助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检查,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是诊断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经典实验室检查。
13、红细胞酶活性测定
目前已可以对多种红细胞酶进行活性测定,如G-6-PD、PK等,为先天性红细胞酶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4、血红蛋白电泳
有助于诊断地中海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
15、端粒酶活性测定
适用于阻塞性黄疸病因不明时,有助于发现早期癌肿。
16、泼尼松试验
使用泼尼松试验性治疗5~7天,分别检测试验前和试验后患者的胆红素水平,以助于鉴别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阻塞性黄疸。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当患者血液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时,医生通常会先采取腹部超声检查,可显著提高对于黄疸的诊断水平,在鉴别胆汁淤积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的准确率较高。
2、胃肠钡餐检查
可在肝硬化、胰头癌、乏特氏壶腹癌的诊断中,提供重要诊断价值。
3、CT
上腹部CT可用于观察患者的肝脏大小、形态和密度,常用于评估黄疸的性质,且对显示肝、胆、胰等病变及鉴别引起黄疸的疾病较有帮助。
4、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能看到肝外形改变、脂肪浸润、腹水及血管是否通畅,对肝脏的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优于CT,诊断胆管扩张不比CT优越,但诊断胆石相当敏感。而MRCP可显示胰胆管形态和结构,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特别适用于B超或CT有阳性发现,但又不能明确诊断的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5、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能够清晰显示肝内、外整个胆道系统,对胆管阻塞的部位、程度、病变范围提供重要依据。
6、放射性核素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肝外胆管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对于怀疑恶性肿瘤者,医生必要时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后大体病理检查,明确病灶的病理类型,获得最终的病理诊断,是肿瘤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