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冻伤饮食相关的文章有0篇:
冬季气候严寒,在零下5~10度的气温下,如果长时间呆在寒冷的户外,就可能会发生冻伤。当发生冻伤时,应立即进行救治。
如果只是皮肤冻伤的话,可以用红霉素乳膏涂抹,因为冻伤的患处里面有很多炎症,先把冻伤的地方消炎以后在选择用冻伤膏,如果是严重的话可以去皮肤科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治疗,药物方面自己不能随便的用。
寒冷及气候骤变季节要在容易出现冻伤部位注意保暖,天冷外出时面部及手部暴露部位应涂一些油脂类防冻霜,患处须戴手套,鞋袜不能过紧,穿厚袜、棉鞋,必要时戴护耳帽或耳罩,衣服要干燥。
冻伤的原因是因为身体循环系统的末端如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因长时间暴露在冰冷或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或者接触冰雪,因而产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冻结伤害。
寒冷季节里,或在低温又潮湿的环境里时间太长,如果身体御寒防护不当,便可发生全身冻伤(冻僵)或局部冻伤,后者多见于手、脚和耳朵,这种局部小块发生的冻伤俗称冻疮。
对于重度冻伤,在对创面消毒、包扎、保暖。待坏死组织分界线完全明确后,才可切除坏死组织,并继续换药,必要时作植皮。严重者可行截肢术。对于重度冻伤病人,还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应用抗生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抗感染,改善血运。
廓冻伤红肿处涂擦,起到化滞散淤、活血消肿的作用,注意勿用力擦伤皮肤。如果冻伤比较厉害,可在局部涂抹冻疮软膏,口服抗生素。如果耳廓已经溃烂甚至有软骨暴露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为了预防耳廓冻伤的发生,应注意防寒保暖。
冬天天冷容易发生耳朵冻伤。两只耳朵突出在头部两侧,皮肤很薄,皮下组织较少,与耳廓软骨连接比较紧密,由于缺少皮下脂肪的保护,而且耳廓的血管表浅,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易发生缺血、缺氧,容易发生耳廓冻伤。耳廓由于长期缺血、缺氧可发生干性坏死,“冻掉了耳朵”的现象并不鲜见,造成终身耳朵缺损而残废畸形。
一般来说,全身性冻伤发生率不高,在户外旅游或徒步运动发生的都是局部冻伤。所谓的“局部冻伤”是指,在0℃以下缺乏防寒措施的情况下,耳部、鼻部、面部或肢体受到冷冻作用发生的损伤。
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尽快复温。那么如何复温呢?把人浸泡在40—42度的水中,浸泡期间要不断加水,以使水温保持。待身体复温后停止浸泡。局部用水或者肥皂水清洁后用冻伤膏。二度以上冻伤,需敷料包扎好。皮肤较大面积冻伤或坏死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
只有手脚冻伤时,可在患者稳定后,将手脚泡在溫水中(37~40度),也可给予温热的饮料,但不可用热水浸泡或是火来取暖。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后发生的损伤。冻伤的发生除了与寒冷不关,还与潮湿、局部血液物质环不良和抗旱能力下降有关。一般将冻伤分为冻疮、局部冻伤和冻僵三种。低温引起人体的损伤为冷冻伤,分为非冻结性冷伤和冻结性冷伤。
冻伤损害是由于血流减少和组织中冰晶形成共同作用引起的。低温和暴露时间是冻伤的关键因素,其他易感因素尚有环境因素(如潮湿、强风、高纬度和导热物质接触)及宿主因素(如老年或幼年、酗酒或吸毒、饥饿、紧张、营养不良、创伤、周围血管病、系统性疾病等)。
冻伤的原因是因为身体循环系统的末端如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因长时间暴露在冰冷或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或者接触冰雪,因而产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冻结伤害。
全身冻伤病人初起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保护反应,如面色苍白、发凉、打哆嗦寒战等,当这一系列保护反应过后,寒冷继续作用人体,人体的这种代谢能力行将消失,就出现了抑制过程。
在极端寒冷,特别在高原地区可发生肢体的冻伤(frostbite),若核心体温低于正常,即使体温过低尚未出现,可加重冻伤组织细胞内或细胞间形成冰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阻塞毛细血管,引起缺血性损害。血管收缩以减少皮肤及周围组织的散热。
过往,冻伤事件多是在寒冷地带户外工作或醉酒昏迷引起。如今,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越来越多,参加冬季户外运动时发生冻伤的概率比较大。还有些户外运动爱好者会尝试去攀爬雪山,不慎遇到大风雪天气和团队失散时,也容易发生冻伤。所以,懂得冻伤自救知识对于这些人极为重要。
一度冻伤,可让病人自己主动活动,并按摩受冻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用辣椒、艾蒿、茄杆煮水熏洗、浸泡,再涂以冻疮膏即可。
所谓冻伤是低温袭击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引起冻伤的原因主要是:低温、身体长时间暴露、潮湿、风水所造成的大量热量流失。而促进或加重重要因素有以下几点: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肢体静止不动、醉酒等。
之所以会冻伤,就是因为气温太寒冷,保暖措施做的不到位造成的。尤其是对于小孩和老年人来说,处于抵抗力比较低的一个年龄段,更需要避免寒冷,少在雪地里逗留,多吃一些御寒的食物。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