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肾性糖尿预防相关的文章有0篇:
在国际肺炎日来临之际,多位儿科与公共卫生专家发出警示:肺炎球菌,这一看似普通的细菌,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百万婴幼儿的生命。最新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超过7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相当于每43秒就有一名儿童因为肺炎失去生命。肺炎球菌也是导致我国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死亡的主要致病菌。
万万 没想到,
“眼前的世界,从模糊变得纤毫毕现,树叶的脉络、天空云朵的纹理,都清晰得不像话,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不久前,广东祈福医院眼科贲彦捷主任医师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充满惊喜的分享。这不仅是一位患者重获清晰世界后的真情流露,更是一段跨越二十载、关乎三代人光明的医患情谊。
每年11月12日是世界肺炎日,今年的主题是“认识肺炎、预防肺炎、远离肺炎”。当天,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指导,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上海和众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和丸红制药中国(原住友制药集团 中国)协办的“HONG扬健康·畅享健康呼吸老年肺炎科普讲座”在上海举办。
【控近视 兴未来】“关注儿童近视防控-科普助力睛彩未来”公益科普行动将于2025年11月15、16日在苏州举行。
肾小管疾病包括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 综合征、肾性糖尿、肾性氨基酸尿、低磷血症性佝偻病等。
肾小管受损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肾性糖尿、低钾血症、低磷血症等。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参考值为3.9-6.1mmol/L。而空腹血糖1.6mmol/L明显偏低,可能和剧烈运动、药物、过度饥饿、低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有关。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1、剧烈运动:运动时会消耗过多能量,运动后不及时补充,容易导致体内葡萄糖水平下降,引起血糖低。适当休息可以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2、药物: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服用降糖药物的剂量过大,也会出现体内血糖水平下降的情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降糖药物,不要擅自更改剂量及时间。 3、过度饥饿:长时间没有进食或者饮食不规律,容易影响体内葡萄糖的摄入,导致血糖水平下降。需要适当增加营养补充,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助于血糖恢复。 4、低血糖:指的是血浆中葡萄糖的水平明显下降,低于正常值,引起原因通常和重度腹泻、肾性糖尿等有关,可能会引起手抖、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通过吃糖果、喝糖水等方法缓解,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注射液。 5、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甲状腺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属于全身性代谢综合征,可能会导致机体代谢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血糖水平,伴随畏寒、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性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三碘甲状腺氨酸钠片等药物处理。 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尽量避免空腹运动,而且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于激烈。
低血糖,临床上称为低血糖症,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葡萄糖水平降低,并引起饥饿、冷汗、心慌、乏力甚至昏迷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有糖摄入不足、糖生成不足、糖消耗过多、糖转化过多等。 1、糖摄入不足:如长时间禁食、胃肠道消化吸收不良等可能导致糖摄入不足无法满足人体需求而出现低血糖。 2、糖生成不足:肝糖原合成减少或糖原分解障碍导致低血糖,如肝病,糖原累积症等。 3、糖消耗过多:如剧烈运动、发热、肾性糖尿、恶性肿瘤等疾病可能会导致糖消耗过多未及时补充而出现低血糖。 4、糖转化过多:如降糖药物使用不当,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使用过量、胰岛素瘤等导致糖转化过多,从而导致低血糖。 一般长时间禁食、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易发生低血糖,患者按时吃饭,适当携带高糖食物,如出现低血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都会引起身体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比如肾炎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严重时还会引起全身系统的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健康。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对肾炎引起并发症的认识,针对肾性糖尿病的饮食禁忌以及糖尿病肾炎是否具有传染性,我们特邀请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孟宇为我们一一解读。
黄芪粥。生黄芪30~60克、粳米60克、陈皮末10克。先将黄芪煎汤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粥成后加入陈皮末即可。本方能改善肾脏功能,消除蛋白尿,增强体质。
正常人尿液中葡萄糖为阴性,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应激情况下(如颅脑外伤、胰腺炎、心脑血管意外等),此处,内服或大量流向葡萄糖也可导致尿糖阳性反应。
尿糖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血糖增高性糖尿,二是血糖正常性糖尿,后者又称肾性糖尿。
有神经病变、前列腺炎、肾性糖尿等情况下,糖尿病病人尿液不能完全排空,此时所测的尿糖还会包括更早滤出的糖,因而会在判定结果时引起误解。
Klemperer于1896年首先描述其特征为:血糖及滤液内糖浓度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排出过量葡萄糖,故称之肾性(renalis)糖尿病。流行病学: 本病较少见,中国只有少数报告发病率为0.2%~0.6%。肾性糖尿食疗(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在没有干扰因素时,肾脏重吸收糖的能力取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糖重吸收载体的数量及其能力两个参数。临床上常以肾小管糖较大重吸收率(MTG)及肾糖阈两个指标衡量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如属小肠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综合征者,改喂果糖可以有效预防本症,继发性肾性糖尿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肾毒物质损害以保护肾小球的正常功能。原发性肾性糖尿,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肾功能或代谢状态的恶化及患者的生命;尽管在一个时期葡萄糖尿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可长时间维持稳定不至于恶化,患者生存状态不受影响。继发性者因原发病不同而不同。
肾性糖尿的病因诊断 继发性肾性糖尿病,如作为范科尼(Fanconi)综合征、勒韦(Lowe)综合征及其他肾脏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基础疾病的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原发性肾性糖尿中的小肠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综合征也可根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加以诊断。对良性家族性肾性糖尿的诊断,家族史调查殊为重要。
肾性糖尿严重程度的判断 通常的做法是测定24h尿糖排泄量,在血糖处于生理浓度时,24h尿糖排泄量越多,说明肾小管糖重吸收功能越差;但单位时间内尿糖排泄量还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所以在肾功能减退时,24h尿糖排泄量不能反映肾性糖尿的严重程度。比较合理的判断方法是先分别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及葡萄糖清除率,继而计算葡萄糖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之比,比值越高说明肾小管糖重吸收功能越差,O型肾性糖尿时该比值接近于1.0。
肾性糖尿(renal glucosuria)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低所引起的糖尿的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肾性糖尿和继发性肾性糖尿。正常肾小管对葡萄糖具有很强的重吸收潜力,生理状态下尿中只有极少量葡萄糖排泄(1.0g/24h),临床常规检查尿糖阴性(2.22mmol/L以上为阳性)。肾脏阈值为7.8~10.6mmol/L(140~190mg/dl)。一般检测的试剂条需尿中葡萄糖含量2.2mmol/L(40mg/dl)。正常尿中分泌微量的葡萄糖,其浓度0.83mmol/L(15mg/dl),故检查结果呈阴性,通过上述方法测量的平均值4.15mmol/24h(75mg/24h),其范围0.83~7.5mmol/24h(15~135mg/24h)或300nmol/min(60~540nmol/24h),只有高于正常范围7.3~17mmol/(24h.1.73m2)[132~316mg/(24h.1.73m2)]才可出现尿糖阳性。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