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颤手术相关的文章有81篇:
有些人可能偶尔会有心房颤动的感觉,其实这是不正常的,很可能是患了房颤,要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断。为此,家庭医生在线特地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主任医师程康林为我们详细的讲述一下房颤应该如何检查和治疗?
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属于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房颤不但会使心输出量和心功能明显下降,使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喘息、乏力等症状,还可能会使心房内血栓形成,导致脑卒中或肢体动脉栓塞,引起严重后果,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尤其是75岁以上的人群,其发病率可达到10%。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房颤以及房颤的心电图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请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小明为我们作相关方面的详细解答。
造成心源性脑栓塞的心脏疾病包括房颤,左心衰竭,卵圆孔未闭,二尖瓣狭窄等疾病,其中房颤是较高危的因素。那么,房颤是怎样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房颤患者如何预防心源性脑栓塞以及房颤和心源性脑栓塞的关系,今天我们邀请到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张玉生为我们做专项解答。
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心脏分为心房和心室。当心房收缩跳动频率维持在很快的频率,就会出现脉搏与心跳不一致、听诊心音有强有弱、心律不齐的典型房颤症状。房颤后心脏内壁容易长血栓,心房收缩频率较高,血液流动较急,容易将血栓带到身体其他地方,产生阻塞。临床治疗主要抑制血栓形成和降低频率为主。部分儿童,心脏发育不完全,存在窦性心律不齐,一般不会影响生活。下面就由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申健针对房颤的定义、危害、治疗和儿童窦性心律不齐的危害等问题作出解答。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出现心跳频率不规则,可能会对心脏健康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引起心脏的病变,所以,房颤的治疗还是非常有必要。对于不愿意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
说起房颤,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要说卒中,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其实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不齐,大约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都会出现房颤,而房颤又会增加患上卒中的风险。据了解,房颤患者相比于普通人,患上卒中的几率大了足足五倍。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郑东诞副主任医师表示,要想预防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查和治疗房颤。
说起房颤,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要说卒中,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其实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不齐,大约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都会出现房颤,而房颤又会增加患上卒中的风险。据了解,房颤患者相比于普通人,患上卒中的几率大了足足五倍。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郑东诞副主任医师表示,要想预防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查和治疗房颤。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在今天似乎已经世人皆知,高致残、高死亡,而且患者每年需要投入很大一笔费用预防复发,脑中风就是其中的一种。脑中风发病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有20%的脑中风是由于房颤导致的。因此,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的时候,一定要确诊是否是房颤,进而预防由房颤导致的脑中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全球发病率不断攀升。
天气渐凉,房颤发病增多。房颤是心律失常领域最为高发的一种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且受工作压力大、熬夜应酬多等因素影响,呈现疾病年轻化的趋势。一旦患上房颤,会使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导致心悸、眩晕、晕厥、气短、胸闷等不适,甚至会引发中风。心脏房颤的发病年龄还与性别有关,有研究称男性发生房颤的平均年龄会比女性早,这是怎么回事?下面就为你介绍一下。
房颤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郭军副教授表示,心房颤动的患者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个就是要规律休息、清淡饮食,不要吃过于刺激心脏的一些饮料、食物。另外还要按医嘱进行预防性的用药,可以有效控制房颤的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房颤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房颤消融手术的治愈率高吗?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郭军副教授表示,房颤消融手术次的成功率,对阵发性房颤来讲只能达到80%-90%。对于持续性房颤来讲一般来说是60%-80%,但病情复杂的治愈率会打折扣。第二次射频消融的根治率会进一步提高。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等几种类型,房颤是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患有房颤的病人控制病情进展很重要。
我国是房颤发病大国,且患病人数日趋增加。房颤较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 调查发现,房颤患者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 倍,如果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每年每20 名房颤患者中就会有近1 名(5%)发生卒中,并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的特点。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现有房颤患者约为800万,房颤可使脑中风险增加5倍,每100个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有15人因为房颤所致;且房颤所致脑中风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在中国,41.9%的脑中风患者复发中风。为了更好地普及大众对房颤的自我管理知识,将房颤的危害降到最低,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将举办大型房颤的健康教育公益讲座。
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房颤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充血性心衰、心肌病、其他(窦结病、肿瘤、心包炎等)。甲状腺功能异常也是是引起房颤的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并发房颤者可达9%~22%,而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有不少出现房颤。除此之外,房颤可以由急性或暂时性的原因引起:如饮酒、手术、触电、心肌炎、肺栓塞、其它肺部疾病以及甲亢。基础疾病成功治疗可能消除房颤。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不规则的心跳为主要特点。正常人的心跳在60~100次每分钟,而房颤时心房每分钟“颤动”350~600次,心房内肌纤维呈现一种快速而紊乱的颤动,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能力。发生房颤时,患者会明显感到心脏不规则地跳动、胸闷、呼吸不畅。
秋冬交替,房颤病人明显增加。房颤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衰竭等房颤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如果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往往是房颤的先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更不要以为忍忍就过去了,应尽快去医院咨询医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早搏而居第二位。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的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房颤持续三周以上为持续性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称为孤立性房颤。那么,临床该如何诊断心房颤动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希望小编的下述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