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颅裂检查相关的文章有3篇:
10月18日,由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益童成长”儿童生长发育关爱项目会在西安召开。会议汇聚陕西地区儿童生长发育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儿童矮小症诊疗前沿进展深入交流,重点探讨长效生长激素在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依从性方面的应用价值。
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9000万骨质疏松患者,这一数字已超过德国全国人口总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50岁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受其困扰,而65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
“我才50岁,怎么轻轻摔一跤就骨折了?”“最近总觉得腰酸背痛,是不是老了的正常反应?”其实,这些看似偶然的状况,背后可能藏着骨质疏松的“黑手”。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主题为“健康体重,强骨健身”,南方医院增城院区骨科主任罗吉伟提醒,骨质疏松被称为 “无声的疾病”,早期症状隐匿,但若忽视预警信号,可能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各年龄段人群都需重视骨骼健康。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王景峰 教授;陈样新 教授;周淑娴 教授
颅裂主要是颅骨的先天性缺陷,可分为显性颅裂和隐性颅裂,隐性颅裂,患者头部没有隆起的包块以及神经症状,所以多不需要手术治疗。而显性的颅裂因为颅骨的缺失,随着颅内压增高,会表现为头颅缺失部位的包块,以及产生相应的神经压迫症状,所以必须进行手术修补治疗。而且越早治疗越好,以免伤及包块,损伤脑组织。所以必须尽早进行颅骨修补术,术后要关注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包块是否复发,如果复发,则需要二次手术,下面就关于颅裂的相关问题,就有请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项永生给我们做出解答。
颅裂可分为隐性颅裂和显性颅裂,属于颅骨的先天缺陷。隐性颅裂只是单纯的颅骨缺失,而显性颅裂不仅有颅骨的缺失,还有隆起的包块。颅裂一般好发部位在颅前窝,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隐形颅裂多无临床症状,只有在拍头颅X片或CT时发现,显性颅裂表现为头颅包块和神经症状等。对于颅裂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CT、核磁等影像学的检查确诊。下面就关于颅裂的相关问题,就有请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项永生给我们做出解答。
2018年2月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为一位刚出生仅10天的婴儿解除了头上异常生长的“尾巴”,同时也解除了婴儿家人的担心。
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进食。每日1次,连用7天。
脊柱裂的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关闭颅裂处的缺损,切除膨出的肿块。一般以出生后半年到一年手术较为安全。位于颅盖者,颅骨缺损可暂不修补,只需修补硬膜和缝合头皮。位于颅底部者,常需开颅修补颅骨裂孔及硬脑膜。
8个月大的小彬彬白净可爱,但自出生后家人发现其双眼球上下频繁颤动、吃奶时常常有呛咳及返流现象,张口时还可以看到口腔上(硬)腭部位有团粉红色的肉。孩子这种异常的情况让家人十分着急,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确诊为“先天性腭裂,重度脑膜脑膨出”。脑膜脑膨出是颅裂畸形的一种,是指颅内结构通过颅骨缺损处向外突出。由于孩子小、病情复杂,小彬彬家人辗转多家医院,也没有得到一个积极的救治方案。
有颅内组织从缺损处膨出则称为囊性或显性颅裂。囊性颅裂可分为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后者囊内含有脑组织,或部分扩张的脑室等。囊性颅裂的临床表现因膨出的部位及大小而不同。出生时包块多较小,以后可逐渐长大,有一定压缩性。枕部者多在枕顶交界处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包块。鼻根部者在鼻根部有包块突出,眶距增宽,眶腔受压变窄,眼外形呈三角形。神经症状可表现为智力低下、抽搐、瘫痪、腱反射亢进、皮质性视觉障碍及小脑症状和体征。部分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根据膨出包块的外观特点及神经系统检查,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头颅X线片可见颅骨中线部有一圆形骨缺损,边缘硬化,外翻。颅脑CT和磁共振扫描能显示囊内容物,脑积水和并发的脑畸形。下面讲讲脑膨出的病因 及发病机制。
8个月大的小彬彬白净可爱,但自出生后家人发现其双眼球上下频繁颤动、吃奶时常常有呛咳及返流现象,张口时还可以看到口腔上(硬)腭部位有团粉红色的肉。孩子这种异常的情况让家人十分着急,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确诊为“先天性腭裂,重度脑膜脑膨出”。脑膜脑膨出是颅裂畸形的一种,是指颅内结构通过颅骨缺损处向外突出。由于孩子小、病情复杂,小彬彬家人辗转多家医院,也没有得到一个积极的救治方案。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