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校恐怖症严重吗相关的文章有2篇: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孩子不肯上学怎么办?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那么怎么做才能消除儿童的这种心理呢?
和一般的逃学相比,学校恐怖症的明显标志,就是儿童对学校的过度焦虑和与之相随的逃学行为。患有学校恐怖症的儿童虽然不去上学,但往往以某种理由或借口得到家长同意或默许而呆在家里,而通常旷课的学生既不上学也不在家,父母也不知情。
在交流中寻找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在与当事人父母的谈话中,辅导员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本身的问题及其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辅导员把事先复印好的一些有关学校恐怖症的研究资料给家长看,并且在谈话中尽可能引导他们自己说出自己在教子方面的问题。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幸好玲玲的爸爸获得朋友的帮助,通过缴交赞助费这一途径,使得玲玲最终如愿进入市重点中学。开学头两天,新班同学聚在一起,除了互相熟悉姓名外,就是互相了解各自毕业的学校啦,谁和谁小学的时候是同班同学啦,这次入学考试谁的成绩较高啦,等等。后来,他们又了解到班里共有三名同学是分数不够,通过缴交赞助费进来的“差生”。玲玲读小学时,成绩在班里基本能保持前三名内。她性格文静温和,很守纪律,在老师和爸妈的眼中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玲玲总是受表扬多,受批评少之又少。几乎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玲玲,上初中后,一下被人划进“差生”之列,这个落差给玲玲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玲玲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本来就不爱说话的她,这时更沉默了。开学第二周,班主任进行了坐位调整。老师安排冬冬和玲玲坐在一起。冬冬是一个很聪明但又很淘气的孩子。这次他是以很高的分数被录取进来的。他很好动,上课时喜欢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做小动作。刚开学时,他和同样喜欢讲话的玫玫坐在一块,上课时两人总是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影响了周围的同学。这次老师是特意把他调到玲玲的旁边,希望他上课能安静些。起初,上课时冬冬总要和玲玲说话,但玲玲没有答理他,冬冬觉得很没劲。于是,冬冬又变着法子搞一些小动作去招惹玲玲:趁老师不注意时故意踩她一脚;写字时故意撞她一下或把桌子摇晃一下;趁玲玲不觉时,把胶纸贴在她的衣服上……面对这些,玲玲虽然很不开心,但还是忍了。冬冬见玲玲没反应,他的小动作更变本加厉,升级为恶作剧。例如,他有时会偷偷地把玲玲的课本画花、撕破,把她的作业本或笔藏起来;有时又故意把她的笔盒打翻,让东西撒满一地;或故意用笔画脏她的白衬衣;用香口胶黏在她的凳子上;有一次,还把在树下捉到的一条毛毛虫偷偷放进玲玲的笔盒里……玲玲终于忍无可忍,对冬冬提出警告说:“你再这样,我就要报告老师了!”冬冬见终于激怒玲玲,反而觉得很开心。冬冬自恃是一个高分考进来的尖子生,老师一定会另眼相待,因为据他的经验,老师通常都是比较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他带着无所谓的口气挑衅说:“我才不怕哩!你这个走后门进来的差生,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再来教训我吧!”玲玲一听,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不敢再吭声了。好不容易挨到了周末。玲玲试探着跟妈妈提出,想转到普通中学去。妈妈听后很意外,又很生气:“你这个孩子怎么啦?你不是一向都表示非要到重点中学读书不可的吗?你知不知道你这次考试差了两分,为了进这所学校,爸爸费了多大的劲才找到人帮忙,还交了赞助费哩!现在倒好,又想转普通中学了,你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玲玲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不敢继续坚持自己的要求。两天的时间很快便过去。这两天玲玲在家里休息、看书、做作业,还跟爸妈一起去探望了外婆、舅舅、舅妈,和小表妹玩得挺开心。到了星期天晚上,想到明天又要上学,冬冬不知道又会耍什么新花样,想到冬冬那副得意的样子,玲玲心里就忐忑不安,有点寒心,晚上也睡不安稳。星期一早上,玲玲一反常态——以往都是她早早就做好准备,等着妈妈送她去上学的,她怕迟到,往往一个劲地催妈妈快点。这天却拖拖拉拉,尽量拖延时间,妈妈催了她好几次,她才勉强背起书包,坐上妈妈的摩托车上学去了。临近学校时,玲玲突然说肚子疼,看到她脸青唇白的样子,妈妈只好调转车头,先带她回家。回到家里,玲玲说已经好多了。妈妈怕她疼痛还会发作,就让她留在家里休息,让奶奶多关照她,又给学校老师打了电话,替她请了假。傍晚妈妈下班回家,得知玲玲整天在家精神很好,也能自觉看书学习,没有再嚷肚子痛了,大便也完全正常。可是,星期二、星期三接连两天情况却重蹈覆辙:临近学校时,玲玲就嚷肚子疼,妈妈只好带她回家。待在家时却很好,也不再嚷肚子疼了。父母开始考虑,玲玲是否为了逃学而装出来的,问她学校是否发生了什么事,她又说没有。而且看她当时的表情又确实很痛苦,不像假装的。于是把她带到医院检查,医生详细检查过后,证实玲玲身体完全正常,没有不妥。其实,玲玲身体的确没什么毛病,也不是逃学,而是患上了“学校恐怖症”。在医生的建议下,玲玲的妈妈和学校老师加强了联系,通过耐心的诱导,终于让玲玲说出了她害怕上学的原因。针对原因,老师严肃地批评冬冬,并重新调整了坐位。在班里也强调了团结同学、互助互爱的教育,以各种形式开展班集体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此后,玲玲逐渐解除了思想顾虑,全心全意投入学习。玲玲本来成绩就不错,对她的进步,老师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玲玲很快重拾自信,终于又成为一个爱学习、爱学校的好学生。专家点评:学校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一种类型。是儿童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害怕、继而躲避的心理,不愿再继续上学。患儿表现为:上学时感到很难受,因而提出种种理由拒绝上学。如果勉强到校,则会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焦虑不安、恐惧、痛苦或喊叫、哭闹,发脾气或呆滞不语。有的在上学时或当日早晨,诉说心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等,有的在上学头一天晚上就表现出腹痛。如果不去上学,这些症状也随即消失。在假日或上学日不去上学时,也没有这些症状出现。到医院检查,往往查不出身体有毛病。学校恐怖症多发生在较小的学龄儿童,女孩多于男孩。在刚入幼儿园或升上初中时较为多见。其直接诱因常常是学习出现问题,或在学校遭到某些挫折和侮辱。如儿童在入学、转学或升学中,环境改变,加上学习或其他活动上遭遇失败、挫折,受到老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受到同学的耻笑或羞辱,因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焦虑不安的心理。害怕再面对或重新尝试这种痛苦的情境,为了逃避这种情况而想待在家中。如果这种行为得到父母的同情,会强化患儿的恐怖情绪。另外,平时独立性差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患学校恐怖症。如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的孩子,入读全寄宿学校后,不但睡觉没有家长陪伴,还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会自己洗澡,不会整理床铺,更不会洗自己的衣服。往往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而诱发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与普通的逃学不同。患有学校恐怖症的儿童,有公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不愿上学的情绪。对一些品行一向比较端正,突然出现不愿上学的消极情绪的儿童,要特别注意。而一般逃学的儿童,往往在父母面前装做去上学,实际上却中途到别的地方玩去了,晚上回来还欺骗父母说他放学了。这种逃学纯粹是儿童贪玩、偷懒而不愿学习,属于儿童品行不端的表现。(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那是一个闷热的早晨,该是儿子起床上学的时间了,可是他却一反常态,仍蒙着头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对父母的关心无动于衷,只是显得不耐烦地说:“别来烦我”。直到九点钟左右他才起床,还严肃地说:“我不去读书了,一提到学校我就比死还难受。”此后,每当该去学校的时候,他总是紧张得面色发白,不是不断地跑厕所去大小便,就是呕吐或肚子痛去挂急诊。奇怪的是每次检查结果都是阴性,而且一到下午全部症状都自行消失。最后,心理医生给儿子诊断为“学校恐怖症”。一位出色生,为什么会视学校如战场,感到如此紧张和恐惧呢?心理医生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引起的原因主要是在认真、胆小、敏感的性格基础上,加上父母、老师或者本人过高的期望值,使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一旦某次学业失败,即成为导火线而出现学校恐怖症现象。医生的见解真有道理,我儿子确实具有这种性格特点,我还曾因儿子的少年老成而沾沾自喜。平时我言谈之中总是希望他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实际上这也是期望值过高的表现,小小年纪,怎能承受光耀门庭的重任?惟一使我不能理解的是,儿子长期以来一直稳坐全班名的宝座上,学习上从未受过挫折,他的“学校恐怖症”的导火线又是什么呢?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是本次期中考试,位居第二名的学生,成绩总分只比儿子少半分,儿子为此十分震惊,感到自己的名摇摇欲坠,开始显得心神不宁,无心听课、做作业,学习成绩很快一落千丈。他自觉末日来临,于是多次自寻短见,每次都在千钧一发之间,想到父母对他的期望而犹豫起来,最后干脆当逃兵,不肯去学校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次真是让我如梦初醒,惊出一身冷汗。如若儿子不念母子情深一死了之,我岂非一切都化为泡影?心理医生点评:当人感受到某种威胁或压力且无能力应付时,会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状态。紧张又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心率加快、皮肤苍白、尿频、胃肠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痛)、出汗、头痛、手抖等。这是一组恐惧心理伴发的躯体症状,恐惧是因,躯体症状是果。恐惧解除时,躯体症状也随之消失。由学习或学校情境引起的恐惧,称为“学校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一种。学习压力对于比较坚强、自信、开朗或是对自己的期望值不会过高的学生,不至于构成心理威胁而出现紧张。若是过分严格要求自己,逼迫自己去完成力不从心的学习目标,对分数与名次看得太重,必然陷入极度焦躁、担忧与紧张的情绪体验。没有良好的心情,往往无法专注于学习,成绩下降也成必然。人只有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中,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才能处于较佳状态。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许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不能接受失落感,这是一个心理误区。父母和老师,只关注他的学习,这不是教育孩子目标的全部。在孩子的幼年开始,就要树立更重要的教育方向,要使孩子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判断问题的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在不能实现“永远是”这个理想时,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是一种心理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自信能力。事实上,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得的话,也就没有了。赞扬过多,期望过高,本身就形成精神压力。适度的压力是动力,过度的压力却会成为阻力。出色的心理素质比出色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父母们应是这个目标的有心人。(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