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发性纵隔肿瘤症状相关的文章有4篇:
将近3岁的花花(化名)不会叫爸爸妈妈,难以和人交流,喜欢自言自语,激动时喜欢双手握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罗向阳教授为花花的父母解开了孩子系列行为的原因:孤独症谱系障碍。据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统计,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专家提醒:当孩子出现社交、沟通、兴趣、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家长应及时辨别,早期诊断、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的预后。
当前,我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和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为代表的慢病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 同时,糖心肾三大慢病之间常常“相依相伴”,例如平均每三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肾脏病,而40%以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是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发展而来的继发性肾脏病,共病的发生发展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更为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
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中国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眼镜行业白皮书》显示,我国近视人口比例不断攀升,尤其是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同时我国青少年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超过一半的未成年人在周末、节假日的日均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
在当前呼吸道疾病频发的背景下,微生态平衡在防治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家庭医生在线联合狮子湖微生态研究院有幸采访了著名呼吸疾病专家卢洪洲院长,就微生态平衡在呼吸道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并不少见。以胸腺瘤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囊肿相对少见。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原发性纵隔肿瘤以胸腺瘤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囊肿相对少见。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对于原发性纵隔肿瘤,除淋巴源性肿瘤采用放射或化学治疗外,绝大多数病例应行手术治疗,因为这些肿瘤虽然多属良生,但常产生压迫或感染症状,此外,纵隔肿瘤也常有恶变,因此,对纵隔肿瘤不论有无症状,均应早期施行手术切除,对于进行化疗的病人,在治疗前病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睛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脊柱之间称为后纵隔(图1),常见的纵隔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这是临床诊断有参考意义。
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并不少见。据上海市胸科医院报道的1228例纵隔肿瘤中,以胸腺瘤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囊肿相对少见。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什么是纵隔肿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胸心外科的主任医师邹小明表示,纵隔肿瘤是临床胸部常见疾病,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原发性纵隔肿瘤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转移性肿瘤较常见,多数为淋巴结的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多见于原发性肺部恶性肿瘤,如支气管癌。
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良性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若肿瘤体积较小,密度较快,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胸腺瘤多邻接升主动脉,故可有明显的传导性搏动。按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型等。
除淋巴源性肿瘤外,其他原发性纵隔肿瘤,不论良性、恶性有无症状,一经发现,均应尽早手术切除。对于不宜切除的纵隔恶性肿瘤和纵隔淋巴组织肿瘤以放射治疗或化学抗癌药物治疗为宜。
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良性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若肿瘤体积较小,密度较快,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
原发性纵隔肿瘤约70-80%属于良性,恶性占20%左右。原发性纵隔肿瘤是纵隔内器官结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或后天原因而形成的肿物。
原发性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纵隔肿瘤中以胸腺瘤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囊肿相对少见。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