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症状
典型症状: 白内障术后视力渐进性下降
一、症状:
1.晶状体囊的残余:成功的囊外摘除术,术后只有少许前囊残留在虹膜后面的周边部,在瞳孔区,在虹膜与玻璃状体之间有晶状体后囊,细致如纱,薄而透明,呈一蝇翅状的薄膜。此膜非常透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以看见其后面的玻璃状体前膜以及玻璃体结构。这种情况下往往能保持很好的视力。晶状体囊有时发生皱襞,也常有彩色反光出现。
有时,残存晶状体囊的厚度和坚硬度不一致,有的地方囊膜薄而透明或微混浊,有的地方较厚,发白而坚实,囊增厚或坚实的地方常是由于囊下上皮的增生。囊下增生的上皮甚至 可以将后囊全部遮盖,绕过撕脱的前囊边缘而将前囊遮住。与上皮增生的同时,也有晶状体囊的增生。 前囊上皮细胞覆盖后囊,如上皮细胞增殖活跃,后囊变为混浊,影响视力。如前囊附着于后囊,裂隙灯检查呈膜状,透明,但可有少许皱纹。前囊上皮夹于前后囊之间。前后囊之间有一分隔。若上皮增殖明显可以出现混浊。
2.晶状体上皮与皮质的再生
1)Elschnig珠:晶状体外伤或白内障囊外摘出后,皮质吸收而囊仍存在。个别上皮细胞增殖,呈圆或椭圆,透明、状如气球或肥皂泡;多则成丛,如葡萄或蛙卵,成堆出现。视力下降程度与泡的多少相关。
Elschnig珠一般呈透明的空泡状,有时微显混浊,可以在手术后数日出现,但大多数在术后1个月出现。最初发生在撕脱的晶状体囊的边缘,以后也可以逐渐增加,甚至占满瞳孔区,但也可自行消失。很多继发性白内障都可见到这种小球体。这种小球的生长是由于增殖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缺乏正常的晶状体内部的张力,不能形成细长的晶状体纤维,从而堆积成球状。
2)皮质残余和再生的皮质:囊外摘除或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后,可能有残余皮质未被吸收,前囊与后囊已密切粘连,房水不能继续与皮质起作用,皮质不能再被吸收。此时,混浊呈不规则的束状或块状。同时前囊下的上皮也可能生成新的晶状体纤维,但因发育不正常,故呈块状混浊。这些混浊的皮质继续退化,甚至 可有钙化或骨化。
3)Soemmering环: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或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时,囊的开口切在中央部,中央部的皮质被取出或是以后被吸收,残余和再生的皮质位于周围呈环状。典型者见于先天性白内障刺囊后,前囊划破,其游离缘卷缩,贴于后囊,其间尚残存晶状体物质,上皮增生,并再生出新的纤维。临床上瞳孔区有一薄膜,透明,周边为混浊的环,隐藏于虹膜之后,形如戒指,称为Soemmering环。此环有时位置偏于中央部,有时成为不完全的环,或成为不规则的花蒂状。 裂隙灯检查时常仅能发现瞳孔区透明的后囊膜而不能见到此环,极度散大瞳孔或通过部分虹膜切除术的孔洞才能看到。有时在外力作用时,Soemmering环可向前脱入前房,呈白色子宫帽外观,常激发急性炎症和青光眼。此环亦可向后脱位进入玻璃体,一般无症状,可能自然吸收,偶尔漂浮于瞳孔区。
4)胆固醇结晶:继发性白内障常有胆固醇结晶沉着。结晶呈不规则的片状或针状,发生彩色光泽,结晶可成堆沉着或成层排列。
5)晶状体碎屑:晶状体碎屑呈白色颗粒状,其体积较晶状体上皮小球体为小,相当于大的角膜后沉着物。可以在后发性白内障的晶状体囊以内,也可以游离到前房,沉着在再生的膜上、角膜后面或虹膜前面。
3.色素 在后发性白内障上常见到粉末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色或深棕色色素,这是由虹膜或睫状体游离出来的。如有虹膜后粘连,则在后发性白内障的膜上可有成片的深棕色色素。
4.出血和炎性渗出物 眼内手术后出血或虹膜睫状体炎的渗出物,若与继发性白内障合并发生时,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炎症活动时,可形成膜状的机化物,其上常有增生的血管,预后不良。
晶状体后囊膜出现厚薄不均的相关组织和Elschnig,珍珠样小体程度可因病变进程式的不同而不同,视力下降程度与后囊膜混浊程度有关。
二、分类: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眼外伤后,晶状体后囊上的残留皮质或上皮细胞增生并发生混浊。
1.有相应手术或外伤史。
2.表现为单纯性后发性白内障、Soemmering环、Elschnig珠、机化膜等几种形式。
3.有时可有虹膜后粘连。
4.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5.可根据情况行YAG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