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开放性气胸鉴别相关的文章有0篇:
年仅36岁的姚女士(化名),十余年前便被确诊为“房间隔缺损”——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缺损巨大,且已出现“右向左分流”,当时医生判定她失去手术机会。此后的日子里,姚女士只能靠吃药维持,病情却不断恶化:日常走路都会气喘,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咳咳咳……夜色已深,孩子却还在一声接一声地咳嗽,小脸憋得通红,睡不踏实,家长的心也跟着一颤一颤。白天上课没精神、体育课不敢跑、食欲一落千丈,更让人焦虑的是,药吃了不少,咳却反反复复,总不见好。很多人以为只是“感冒没断根”,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咳嗽超过四周,就属于慢性咳嗽,背后可能藏着哮喘、鼻炎、胃食管反流等多种潜在疾病。到底该怎么辨别?又该从何处下手才能让孩子少受罪?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刘金辉主任医师,带来一份科学、实用的“儿童慢性咳嗽全攻略”,帮家长读懂孩子的每一声咳嗽。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又称“世界糖尿病日”),“糖疹联防,稳住血糖”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科普活动在京启动。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健康科普进校园,关注青少年健康教育需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与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南沙区科协”)联合开展“科普助力双减”项目《推动应急科普进校园,创新校园应急科普教育模式》,面向南沙区中小学生,围绕“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人工呼吸演练、海姆立克急救法、基础的防身知识、烧烫伤的处理”6个主题,开展急救知识课堂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健康科普进校园,关注青少年健康教育需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与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南沙区科协”)联合开展“科普助力双减”项目《推动应急科普进校园,创新校园应急科普教育模式》,面向南沙区中小学生,围绕“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人工呼吸演练、海姆立克急救法、基础的防身知识、烧烫伤的处理”6个主题,开展急救知识课堂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健康科普进校园,关注青少年健康教育需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与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南沙区科协”)联合开展“科普助力双减”项目《推动应急科普进校园,创新校园应急科普教育模式》,面向南沙区中小学生,围绕“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人工呼吸演练、海姆立克急救法、基础的防身知识、烧烫伤的处理”6个主题,开展急救知识课堂系列活动。
近日,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共同发布了2025年“全球前2%先进科学家”榜单,基于客观科研数据从全球近700万学者中评选出排名前2%的先进学者,被誉为学术界的“重量级荣誉”。
指导老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 陈旭 副主任医师
2025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6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珠江新城院区举行。来自省、市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中山大学及附属医院代表、全球校友代表、离退休老专家、中心师生员工等齐聚一堂,共襄盛会,共绘世界眼科事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关注儿童近视防控-科普助力睛彩未来”公益科普活动持续推进,将于2025年11月15日走进昆明。
“关注儿童近视防控-科普助力睛彩未来”公益科普行动将于2025年11月15、16日在苏州举行。
开放性气胸急救首先要做的是封闭伤口、有效给氧、胸腔穿刺抽气、抗休克治疗、预防感染等。
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在伤口情况、症状表现、病理生理机制、急救处理以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常见的有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它们在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
纵隔扑动指随着呼吸的变化,纵隔在胸腔内左右摆动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比较常见于胸部开放性损伤、肺气肿、肺部损伤、开放性气胸、连枷胸等胸部损伤。若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1、胸部开放性损伤:当胸部出现开放性损伤时,可能会使肌肉受到强烈刺激引起痉挛,出现纵隔扑动,伴随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2、肺气肿:肺组织过度膨胀,可能影响纵隔位置,诱发以上现象,伴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3、肺部损伤:肺部出现损伤后,空气进入胸腔,造成胸腔压力增高,可能会导致上述情况,以及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表现。 4、开放性气胸:胸部出现开放性伤口后,使空气进入胸膜腔导致两侧胸腔肌肉压力不均匀引起以上现象,伴随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症状。 5、连枷胸:多处肋骨骨折导致胸壁稳定性下降,可能会随着呼吸上下浮动,继而影响胸腔的压力出现纵隔扑动,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促、胸疼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胸部受到强烈冲击或挤压,从事高风险活动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一旦出现胸部不适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开放性气胸主要是指胸壁破损后胸膜腔与外界出现了相通的现象,该疾病急救的首要措施一般是将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具体操作方法需要详细分析。同时还需迅速前往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进一步处理。 开放性气胸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与意外受到外伤有关,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以及休克等症状,此时首要的急救措施,是将无菌敷料制作成不透气的压迫物并封盖在伤口部位,比如塑料袋、衣服以及纱布等,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帮助。进行急救措施的同时,还要迅速将患者送往距离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以免延误时间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患者在恢复期间应注意尽量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吸入刺激气体发生呛咳,并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病情尽快恢复。
张力性气胸和气胸的主要区别在于范围不同。 气胸所指的是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膜腔呈现积气状态。根据脏层胸膜破裂口的情况,可以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所以,张力性气胸是气胸中的一种。但是,由于张力性气胸表现为气体随着每次呼吸进入到胸膜腔内并积累,呈现为只进不出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可以迅速致死的危急重症。 大多数气胸起病比较急,临床症状以胸痛、呼吸困难为主,同时伴随咳嗽、胸闷等症状。因此当患者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要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创伤性气胸的发生率在钝性伤中约占15%~50%,在穿透性伤中约占30%~87.6%。气胸中空气在绝大多数病例来源于肺被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表浅者称肺破裂,深达细支气管者称肺裂伤),亦可由于暴力作用引起的支气管或肺组织挫裂伤,或因气道内压力急剧升高而引起的支气管或肺破裂。锐器伤或火器伤穿通胸壁,伤及肺、支气管和气管或食管,亦可引起气胸,且多为血气胸或脓气胸。偶尔在闭合性或穿透性膈肌破裂时伴有胃破裂而引起脓气胸。根据空气通道的状态以及胸膜腔压力的改变,气胸分为闭合性、张力性和开放性气胸三类。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因胸部创伤造成者称为创伤性气胸。创伤性气胸的发生率在钝性伤中约占15%~50%,在穿透性伤中约占30%~87.6%。气胸中胸膜腔内空气主要来源于肺被肋骨骨折断端刺破,亦可由于暴力作用引起的支气管或肺组织挫裂伤,或因气道内压力急剧升高而引起的支气管或肺破裂。锐器伤或火器伤穿通胸壁,伤及肺、支气管和气管或食管,亦可引起气胸,且多为血气胸或脓气胸。偶尔在闭合性或穿透性膈肌破裂时伴有胃破裂而引起脓气胸。游离胸膜腔内积气都位于不同体位时的胸腔上部。当胸膜腔因炎症、手术等原因发生粘连,胸腔积气则会局限于某些区域,出现局限性气胸。根据空气通道的状态以及胸膜腔压力的改变,气胸分为闭合性、张力性和开放性气胸三类。
胸膜腔是脏-壁层胸膜间的一个闭合的腔。由于肺的弹性回缩力,它是一负压腔[-0.29~0.49kPa(-3.5cmH2O)]。当某种诱因引起肺泡内压急剧升高时,病损的肺-胸膜发生破裂,胸膜腔与大气相通,气流便流入胸腔而形成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大都是继发性的,由于部分病人的肺组织已与壁层胸膜粘连,气胸形成时肺组织破裂瘘孔或细支气管胸膜瘘孔不能随肺压缩而闭合,致使瘘孔持续开放,胸腔压力接近于零,而成为"开放性气胸";部分病人因支气管狭窄、半阻塞而形成活瓣样,以致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腔,呼气时仍稽留于此,胸腔压力可超过1.96kPa(20cmH2O),成为"张力性气胸";由于上述原因,自发性气胸常难以愈合,再发气胸、局限性气胸比较多见,而单纯的闭合型气胸反而较少。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