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硬脊膜下脓肿诊断相关的文章有3篇:
近日,百日咳又上了热搜,加上去年冬季的流感、新冠、支原体、腺病毒、合胞病毒……每隔一段时间,似乎都会集中暴发一种甚至几种呼吸道传染病,对于儿童来说,呼吸道疾病危害更重。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申昆玲教授接受新华网专访,详解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形势,尤其强调了应对“每年必来”的流感的防治策略。
最近很多家长带着得了流感的孩子来门诊找到我,除了对症用药外,家长也总会问我,以后能不能给孩子打三价流感疫苗,预防效果怎样,对此我也一一作答。其实在流感高发季,我是建议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孩童接种三价流感疫苗的。今天我们就具体来聊聊三价流感疫苗。
最近我对网上很火的“龙血膏”产生了兴趣,怀着对美丽的好奇,咨询了我一位皮肤科朋友,也入手了龙血膏,也希望能在其中看到效果。今天就用亲身体验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龙血膏的问题。
上周门诊,一位患者崴脚后未及时就医,十几天后才被发现骨折。作为骨科医生,我深知崴脚后及时就医的重要性。骨折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愈合不良、畸形愈合等后果。我提醒患者,崴脚后务必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4月24日上午,暨南大学附属医院钇90肝脏肿瘤多学科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David Liu出席并做相关的学术汇报。医院领导班子、各临床科室负责人、职能科室负责人及专家代表等参加本次会议。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相比于成人,儿童呼吸道感染治疗用药上有哪些特殊性?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儿童假期出游中应该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近日举办的2024健康中国行——儿童呼吸道传染病学术会议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田曼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曾玫教授接受新华网采访,就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护与治疗进行分享。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在此重要时刻到来前夕,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策划、默沙东中国支持的2024年轮状病毒科普宣传周正式在北京启动。本次宣传周以“乐护好苗,成长无忧”为主题,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保障下一代幼苗健康成长的道防线,科学传递轮状病毒和预防接种知识尤为关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会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副总编辑赵安平先生、人民卫生出版集团编审贾晓巍先生、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钱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健康教育科游川主任、清华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郑东旖医生等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启动2024年轮状病毒科普宣传周。
硬脊膜下脓肿是一种发生于硬脊膜下间隙的感染性疾病。常见表现有:发热(50%),腰背痛或神经根痛(85%),运动障碍(82%),感觉缺失(58%),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53%)。硬脊膜下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别诊断包括硬脊膜外脓肿、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椎体骨髓炎、硬脊膜外血肿以及椎管内肿瘤。临床上,区别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脓肿几乎是不可能的。
硬脊膜下脓肿是一种发生于硬脊膜下间隙的感染性疾病。腰背部中线皮肤窦道可与脊柱裂,脊髓裂伴发。其窦道壁由皮肤组织构成,瘘口仅为小的皮肤凹陷,其内可有皮肤分泌物,有时甚至有脑脊液渗出。瘘口四周常有异常毛发,色素沉着或毛细血管瘤样病变。瘘管可穿通棘突椎板或硬脊膜。有时在皮下可触及由表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构成的肿块或纤维条索。
硬脊膜下脓肿是一种发生于硬脊膜下间隙的感染性疾病。常见表现有:发热(50%),腰背痛或神经根痛(85%),运动障碍(82%),感觉缺失(58%),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53%)。注意全身各部位感染病灶的治疗有助于预防硬脊膜下脓肿。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
硬脊膜下脓肿是一种发生于硬脊膜下间隙的感染性疾病。常见表现有:发热(50%),腰背痛或神经根痛(85%),运动障碍(82%),感觉缺失(58%),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53%)。一旦明确诊断为硬脊膜下脓肿,应立即手术清除脓肿。椎板切除范围应包括病灶全长、硬脊膜切开减压。切开硬脊膜时应仔细保护好硬脊膜四周术野和蛛网膜下腔。
硬脊膜下脓肿是一种发生于硬脊膜下间隙的感染性疾病。与硬脊膜外脓肿很相似,硬脊膜下脓肿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阶段:发热伴或不伴有腰背痛或神经根痛;第二阶段:出现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第三阶段:包括受损节段以下的肢体瘫痪和完全性感觉消失。症状持续时间1天~1年,但大多数病例的发展是在2~8周之间。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