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脑海绵状血管瘤检查相关的文章有2篇:
痛风不仅是“痛起来像风一样快”的关节病,更是潜伏的健康“杀手”。当体内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就像玻璃渣在关节里摩擦,不仅会导致反复肿痛,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长期还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甚至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科马剑达副主任医师提醒,降尿酸是痛风治疗的关键,记住“360”法则,通过药物与生活方式的“双管齐下”,和痛风彻底说再见。
肝门部胆管癌被称为“胆道杀手”,因其特殊的发病部位、浸润性生长特性以及与肝门部血管的紧密关系,一直以来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身患肝门部胆管癌、复杂胆道感染、重度贫血及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多种危重疾病的唐先生在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后找到了新生的希望。经过多学科团队长达数月的精心治疗和精准手术,唐先生正逐步战胜病魔。自2014年以来,医院副院长刘超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新策略——“序贯联合术前胆道引流、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及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的大范围肝切除技术”,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44%,有效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重磅喜讯!家庭医生在线荣获百度健康内容生态论坛“健康科普先锋奖”。这一路,我们秉持初心,将晦涩医学知识化作易懂科普,为大众健康答疑解惑。这份荣誉,是嘉奖更是鞭策,未来我们会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点亮健康之路!
详情:每年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25年宣传周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癌症防治误区。
身高1.75米的刘先生,体重达358斤,相当于两位成年男性的体重总和。这超负荷的体重不仅压垮了双腿,更严重影响到自身健康。长期饮食失控与运动缺失的恶性循环,导致脂肪过度堆积,身体机能逐步衰退,最终引发多器官系统危机。
真相:祛湿减肥需要厘清几个概念,不要被错误的说法所误导。
“长60cm的脐带足足扭转了近50周”
平台个人账号注册
每年的4月15-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提升公众对肿瘤防治的科学认知,推动癌症的早筛早诊早治,帮助群众树立科学正确的抗癌观念,4月15日,南方医院肿瘤内科在院本部和增城院区门诊广场同步启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义诊活动。本次活动以“健康生活,科学防癌”为主题,通过双院区联动模式,覆盖更广泛人群,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同质化的肿瘤防治服务。
“我能手术了吗?”这句追问,老袁问了整整7年。7年抗癌,每一次询问,都饱含着他对生的渴望,而这一次,他终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觉得高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术后恢复也慢,所以不太适合接受复杂且高难度的手术。然而,随着微创外科技术、智能化影像导航技术的发展,以及ERAS康复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传统观念正在逐渐被改变。
“羊城好医生”暨“南粤好医生”公益评选活动自2015年举办以来,为民众评选出了数千名妙手仁心、医德高尚的好医生。
“体重管理年”行动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减重除了现代人群耳熟能详的“管住嘴、迈开腿”原则,中医里不少疗法更是凝聚了“老祖宗的智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康梦如主治医师介绍,我国古代各大医家对减肥的认识完整多样,并且保持了系统有效的经典疗法如针刺、埋线、艾灸等,其中以埋线效果较为显著,是体重管理科学、有效的辅助方式。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先天性因素、外伤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刺激、脑动静脉畸形等原因有关,需要根据其情况给予对应的处理措施。 1、先天性因素:受到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的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导致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若未引起临床症状可以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若反复诱发临床症状,可采取手术切除。 2、外伤因素:当头部受到外伤时,若诱发脑组织损伤也可能会增加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率。在平时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头部外伤的发生几率。 3、感染因素:当脑内组织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时,很有可能会导致颅脑的组织出现炎症性的反应,从而诱发海绵状血管瘤。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现象。 4、药物刺激:长时间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时,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紊乱,还有可能会诱发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当出现疾病时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使用药物,以免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5、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畸形在发生后不仅会导致头痛进行性的神经功能受损,还有可能会诱发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多数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的方法纠正畸形现象。 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结合个人身体情况,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高考过后,广东佛山的19岁女孩小梁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料,7月25日晨起后,小梁突发头晕,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恶心和呕吐……经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小梁患有小脑肿瘤合并出血,且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就在小梁父母心灰意冷的时候,通过多方打听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检查小梁的小脑病变被诊断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合并出血,而并非小脑肿瘤。确定治疗方案后,神经外科副主任石忠松教授成功为小梁实施了开颅手术,切除了小脑病变。术后小梁完全康复,并如愿步入“象牙塔”。
脑部海绵状血管瘤(CM),一般DSA较难发现,故又称隐匿性血管畸形。究竟这种疾病是长什么样的呢?它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但幕上多于幕下,最常见于幕上皮质的深部白质。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据CT、MRI。高质量的CT可提供诊断依据,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MRI。
脑部海绵状血管瘤(CM),一般DSA较难发现,故又称隐匿性血管畸形。它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但幕上多于幕下,最常见于幕上皮质的深部白质。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图像上具有的特征性表现,定性、定位诊断非常正确,使绝大部分患者免予做创伤性检查即可明确诊断疾病,所以MRI是检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方法, 为临床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血管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血管瘤的患者多为婴幼儿,造成患者患血管瘤的原因有很多。血管瘤患者在患病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会给患者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脑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简称CM,是脑血管畸形的类型,一般DSA较难发现,故又称隐匿性血管畸形有的患者患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这种血管瘤治疗起来难度很大,那么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海绵状血管瘤指的是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是脑血管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与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相似,也可以和肝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脑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为颅内肿瘤的0.3%~0.9%,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畸形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颅内动静脉畸形。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在20一50岁,女性多见。
有人以为脑海绵状血管瘤就是脑袋长肿瘤了,其实这并不是肿瘤,而是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类型。脑海绵状血管瘤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异常毛细血管的聚集。如果不幸患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该做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呢?家庭医生在线柯大夫知道邀请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向宇教授为您解答关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相关问题。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