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遗尿症治疗相关的文章有0篇:
家长常常为孩子的尿床而苦恼,而遗尿常常又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小儿遗尿症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小儿遗尿症有哪些症状与危害呢?家庭医生在线请到了广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于力教授为大家解答小儿遗尿症的相关问题。
尿床也是病?湖北省内近百名儿内科医生昨集体学习儿童遗尿,有关专家介绍,超过5岁依然尿床,并且每周2次以上,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可诊断为遗尿症。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那么遗尿症怎样治疗?
遗尿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遗尿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随患儿年龄增长,患儿由于尿床而苦恼和羞愧,且不被家长与老师、同学等理解,易受惩罚及受歧视,故多数精神压力大,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悲观离群;对家庭及学校生活满意度低,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社会参与能力差,自我评价差。如患儿长期尿床得不到治疗将影响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严重损害患儿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家庭,家庭负担加重。
孩子大了老尿床,可能是遗尿症在作祟。遗尿症是指患者在5岁以后,睡眠中仍不能自控而将尿液排泄在床上的一种病症。孩子得了遗尿症,除了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外,还应调整好日常饮食。儿童遗尿症饮食如何调理?
虽然,宝宝尿床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到了学龄前还是会出现尿床就要引起重视了哦。这也许是儿童遗尿症的原因所造成的,要如何解决儿童夜遗尿呢?小编来为烦恼的爸爸妈妈们出出招吧。
2013年年底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对广州八所小学近万名学生进行了儿童遗尿症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儿童遗尿症发病率约为7.75%,其中,郊区小学学生发病率高于城市小学学生,较高可达15%。专家提醒,如果孩子5岁了还经常尿床,家长需警惕孩子是否患了遗尿症,并带孩子及时就医。
孩子尿床引起的严重危害已逐渐为社会和家长所认识,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总是抱着“尿床不是病,大了自然好”的观念而一拖再拖,从而耽误了较佳的治疗时机,给孩子终身都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除了注意饮食和按时睡眠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积极想办法为孩子治疗。孩子放假家长时间休息,因不必担心尿床的事被老师同学知道而放下精神包袱,精神上较为放松,服用药物也较准时和有规律,便于集中治疗,效果会比平时好。家长和孩子出门在外也要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服药时要照顾到孩子的“面子”,较好不要当着其他小朋友面吃药,避免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3周岁以上儿童仍尿床是病,医学上称“遗尿症”。长期尿床会对患儿的身高、智力、心理及第二性征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包括:
随着天气转冷,阴雨天增多,孩子尿床多有加重现象。3周岁以上儿童仍尿床是病,医学上称“遗尿症”。家长除了要让孩子按时睡眠、配合治疗以外,还要注意儿童尿床的饮食宜忌,并了解一些食疗法。
有很多孩子都会尿床,尿床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使用尿布时间过长,自幼就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是母亲训练方式不对等等;要让孩子不会尿床,不仅需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现在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儿童遗尿症饮食保健与饮食禁忌。
遗尿症,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如3岁以下小儿遗尿并非病态,这是因为3岁以下如大脑排尿中枢发育未健全,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所致。若3-5岁以后仍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寐自遗,则应视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夜间,也可在白天较少见。
夜间一定要叫醒宝宝,让他在头脑清醒的状态下排尿。有些妈妈怕影响宝宝睡眠或冬天着凉,常常让宝宝在朦胧中平卧排尿,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起不到帮助宝宝建立正常排尿反射的目的。久而久之,宝宝在睡眠中,如外生殖器受到触动或做梦都可以引起排尿。还有些妈妈,给男宝宝套上尿壶,女宝宝铺上防湿褥垫而放任自流,这样做都会加重尿床。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虽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宝宝患遗尿症,但对于大多数尿床的宝宝而言,只要父母注意看护并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尿床的因素,宝宝尿床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从医学上来说,遗尿症是指排尿不能控制,俗称尿床。多数小孩,在2岁半到3岁时,就能正常控制膀胱,不再尿床。女孩比男孩能更早获得这种控制。但医学上,5岁以后仍尿床的才能诊断为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指的是五岁以上孩子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的病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尿床。哪些原因导致了遗尿症?对此,儿研所的专家指出,孩子尿床归根结底是中枢神经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大脑“瞎指挥”,在孩子不该排尿时(比如熟睡)发出排尿指令,导致尿床。因此,对儿童遗尿症的检查应加入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项目。那么,孩子尿床需要做哪些检查呢?以下做详细介绍。
临床检查遗尿症应该要对每位患儿应作尿常规检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和糖尿病等,并作泌尿系统B超,脊柱的X射线片,了解有无各种畸形。进一步可相应的检查血的抗利尿激素的水平,了解有无分泌不足;通过尿流动力检查可了解膀胱的功能问题。部分患儿还需进行脑电图检查。遗尿症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男孩较多见。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较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遗尿症发生在各年龄阶段。但是在成人中的遗尿症一般都来自器质性因素,如疾病、伤残、药物副作用、衰老等。绝大多数不属于心理疾病,治疗手段也根据病况具体分析处理,有些可能终身不愈。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