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
全站导航
查找疾病
热门疾病

按科室找

按部位找

按拼音找

找医院

找医生

疾病库首页 > 疾病文章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预约挂号 广告X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7-08-30 03:47:08
家庭医生在线疾病查询
举报/反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一旦患上了,就会自发性的出血,如果没有能够及时的到相关的正规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因为自身拖延病情,进而给自己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那么究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一、血小板相关抗体。慢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若将慢性itp病人的血浆输给正常人,可使正常人的血小板减少;如将正常人的血小板输给itp病人,输入的血小板在短时间内被破坏。由此证实itp病人内血小板寿命缩短是由于血清中存在有破坏血小板的抗体,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c3),95%为igg型,少量未igm和igm型。itp病人血循环中存在血小板相关补体c3(pac3),其增高与paig增高成正比。

  二、血小板破坏机制。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天,而itp病人血小板的寿命仅40~230分钟。因为脾脏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产生高浓度的抗血小板抗体,且血流缓慢可阻留抗体被覆的血小板,因此脾脏成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肝脏和骨髓也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慢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所致。急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并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破坏。

  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因血小板好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故抗血小板抗体也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使其成熟障碍,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四、其他因素 1、雌激素的作用:慢性型多见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在本病发病中其一定作用,可能是雌激素可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能力;2、抗体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毛细血管通透些增高而加重出血。

  以上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的介绍,希望大家看了有一定的认识,当怀疑有此病的时候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进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上一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下一篇: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副作用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资讯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