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周围炎及多发性汗腺脓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与热毒蕴结、湿热内蕴、气血凝滞、正气不足、外感风邪等因素有关。治疗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论治。
1. 热毒蕴结:多因外感热毒之邪,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导致热毒内生,蕴结于肌肤。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治疗宜清热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2. 湿热内蕴:多由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浸淫肌肤。症见皮损处红肿、疼痛,有脓疱,伴有口苦、纳呆、腹胀、便溏等。治以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如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等。
3. 气血凝滞:多因情志不畅,或外伤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于肌肤。局部可见肿块坚硬,疼痛固定,皮色暗红。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包含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等。
4. 正气不足:素体虚弱,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而发病。表现为皮损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伴有神疲乏力、自汗等。治疗当扶正托毒,可用托里消毒散加减,药物有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等。
5. 外感风邪:风邪侵袭肌表,与气血相搏,发为病症。皮损处瘙痒明显,可伴有恶风、头痛等。治以疏风解表,止痒止痛,可用消风散加减,有防风、荆芥、蝉蜕等。
中医治疗汗孔周围炎及多发性汗腺脓肿,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方剂和药物。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感染加重。如病情严重或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