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包括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抑制凝血酶原激酶形成、抑制凝血酶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中和血小板因子等。
1. 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抗凝血酶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与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从而“封闭”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肝素可与抗凝血酶Ⅲ的赖氨酸残基结合,使抗凝血酶Ⅲ的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其更有效的抗凝活性中心,大大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等的亲和力,使两者结合得更快、更稳定,从而加速凝血酶等的失活。
2. 抑制凝血酶原激酶形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多种凝血因子的活化,来影响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过程。例如,它能抑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膜上的磷脂结合,从而阻碍凝血酶原激酶的组装,减少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进而发挥抗凝作用。
3. 抑制凝血酶活性:除了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间接抑制凝血酶外,肝素还可以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它能够与凝血酶结合,改变凝血酶的空间结构,使其不能发挥正常的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4. 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肝素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减少血小板因子的释放,从而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和凝固性,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5. 中和血小板因子: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会释放一些具有促凝作用的因子,如血小板因子4等。肝素可以中和这些血小板因子,削弱它们的促凝活性,进一步发挥抗凝效果。
综上所述,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作用,这些机制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性,防止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肝素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但在使用肝素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透明公开)西安专业的抑郁症医院[提前知]孩子什么表现可能是抑郁信号
1天前2025年成都好一点的焦虑症医院
1天前2025年成都市治疗失眠医院哪家好?
15小时前2025年成都治疗抑郁的医院哪家好?
12小时前2025年成都可以看焦虑症的心理医院
12小时前2025年成都心里咨询哪里好?
12小时前西宁白斑哪里医院治疗较好-白癜风的特点是怎样的?
1天前西宁白斑哪里医院治疗较好-白癜风都有哪些危害呢?
1天前(健康热闻)西安治疗精神病口碑好的医院“焦点报道”精神病怎么治疗好的方法
1天前“官方票选”西安焦虑症口碑好的医院(今日反馈)焦虑症典型症状有哪些
1天前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