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按摩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脾俞穴、太白穴等部位较为管用。
1.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刺激该穴位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按摩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改善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 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此穴位对于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有重要作用。按摩三阴交穴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脾虚导致的腹胀、腹泻等问题。
3. 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它是胃的募穴,也是八会穴之腑会,对脾胃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按摩中脘穴可以调节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改善胃部胀满、疼痛等不适,有助于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4. 脾俞穴: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穴是脾脏之气输注之处,按摩该穴位能直接调节脾脏功能。刺激脾俞穴可增强脾脏的运化能力,改善脾虚症状,如面色萎黄、身体乏力等。
5. 太白穴: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太白穴对脾虚的调理作用显著,按摩它可以促进脾经气血的运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因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腹痛、泄泻等。
按摩上述穴位对于脾虚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按摩时需注意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同时,脾虚的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按摩穴位外,还应结合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如果脾虚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中医内科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