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平衡障碍,常表现为头晕、目眩、天旋地转,严重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当出现眩晕症状时,合理用药是缓解症状、治疗病因的关键。那么,眩晕症吃什么药最好呢?这需要根据眩晕症的不同类型和病因来具体分析。
眩晕症的分类及病因耳源性眩晕
1. 梅尼埃病
这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从 20 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同时伴有耳鸣、耳胀满感和听力下降。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它主要是由于耳石脱落后,双侧输入到前庭中枢的前庭信息不均衡,前庭中枢无法处理不均衡的运动信息而产生眩晕。患者常在坐卧体位变化、卧位翻身或从睡眠中惊醒时发作,眩晕感较为强烈,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1 分钟。
3. 迷路炎
多因中耳病变(如胆脂瘤、炎症等)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引起,少数是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散所致。患者除了有眩晕症状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同时耳部可能有疼痛、流脓等表现。
中枢性眩晕
1. 后循环缺血
是指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小动脉病变等。患者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肢体无力、共济失调等症状。
2. 脑干或小脑梗死、出血
这是较为严重的中枢性眩晕病因。脑干和小脑在维持人体平衡和协调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部位发生梗死或出血时,会影响神经传导和信号处理,导致眩晕症状。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严重症状。
3. 颅内肿瘤
如听神经瘤、脑干肿瘤等,肿瘤的生长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影响神经功能,从而导致眩晕。除了眩晕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视力障碍等症状。
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1. 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会引起脑部供血变化,导致眩晕;低血压患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也会出现眩晕症状;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使脑部血液供应不稳定,引发眩晕。
2. 贫血
贫血会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脑部缺氧从而引起眩晕。患者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心慌等症状。
3. 药物中毒
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对听神经或前庭神经造成损害,引起眩晕。患者通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眩晕症状。
治疗眩晕症的常用药物抗组胺药
1. 茶苯海明
- 作用机制:它是苯海拉明与氨茶碱的复合物,具有抗组胺作用,能抑制血管渗出,减轻组织水肿,同时对前庭神经有抑制作用,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 适用情况:适用于防治晕动病,如乘车、乘船、乘飞机时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等。也可用于梅尼埃病和其他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 50 毫克,在出发前 30 分钟服药。如果需要,可在 4 - 6 小时后再服 1 次,但 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
- 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嗜睡、头晕、口干等,偶见皮疹、粒细胞减少等。
2. 异丙嗪
- 作用机制:能竞争性阻断组胺 H1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同时还具有明显的中枢安定作用,能增强麻醉药、催眠药、镇痛药的作用,并能降低体温,有镇吐作用。
- 适用情况: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尤其是晕动病和梅尼埃病。
-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 12.5 - 25 毫克,一日 2 - 3 次。肌内注射,一次 25 - 50 毫克。
- 不良反应:常见嗜睡、口干,偶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皮炎等。
抗胆碱能药
1. 东莨菪碱
- 作用机制:能阻断 M 胆碱受体,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眩晕症状。
-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防治晕动病,也可用于缓解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0.2 - 0.6 毫克,一日 0.6 - 1 毫克,极量一次 0.6 毫克,一日 2 毫克。也可使用贴片,于乘车、乘船前 5 - 6 小时贴于耳后皮肤。
- 不良反应:口干、视力模糊、嗜睡、心悸、面部潮红等,严重时可出现瞳孔散大、排尿困难等。
血管扩张药
1. 倍他司汀
- 作用机制:它是一种组胺类药物,能选择性作用于 H1 受体,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增加内耳和脑部的血流量,减轻内淋巴水肿,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梅尼埃病、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并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引起的眩晕。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4 - 8 毫克,一日 2 - 4 次。肌内注射,一次 2 - 4 毫克,一日 2 次。
- 不良反应:偶有口干、胃部不适、心悸、皮肤瘙痒等。
2. 氟桂利嗪
- 作用机制: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防止因缺血等原因导致的细胞内病理性钙超载而造成的细胞损害。它可以改善内耳微循环,抑制前庭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 适用情况:适用于典型(有先兆)或非典型(无先兆)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以及由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的对症治疗。
- 用法用量:口服,每晚 5 - 10 毫克。
- 不良反应:常见嗜睡、疲惫感,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抑郁、锥体外系反应等。
镇静催眠药
1. 地西泮
- 作用机制: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等作用。在眩晕症治疗中,它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眩晕引起的不适感。
- 适用情况:适用于因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诱发的眩晕,以及眩晕发作时伴有明显焦虑、失眠的患者。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2.5 - 5 毫克,一日 3 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一次 10 毫克。
- 不良反应:常见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出现共济失调、震颤等。长期连续使用有成瘾性。
2. 艾司唑仑
- 作用机制:作用与地西泮相似,但镇静、催眠作用较强。它可以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从而缓解眩晕患者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导致的症状加重。
-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失眠、焦虑、紧张等症状,对眩晕症伴有失眠的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用法用量:口服,催眠一次 1 - 2 毫克,睡前服用。
- 不良反应:口干、嗜睡、头昏、乏力等,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等。
脱水药
1. 甘露醇
- 作用机制: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组织水肿。在眩晕症治疗中,主要用于因颅内压增高或内耳水肿引起的眩晕。
- 适用情况:适用于脑干或小脑梗死、出血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导致的眩晕,以及梅尼埃病伴有严重内淋巴水肿的患者。
- 用法用量:一般为 20%甘露醇 125 - 250 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根据病情可 4 - 8 小时重复使用。
- 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快速大量静脉滴注时可致心力衰竭、稀释性低钠血症等。
其他药物
1. 甲钴胺
- 作用机制: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 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对于因神经损伤引起的眩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适用情况:适用于维生素 B12 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也可用于周围神经病,如听神经损伤等引起的眩晕。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0.5 毫克,一日 3 次。
- 不良反应: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少见皮疹。
2. 银杏叶提取物
- 作用机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它可以增加脑部和内耳的血液供应,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 适用情况: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尤其是因缺血、缺氧导致的眩晕,如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等。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40 - 80 毫克,一日 3 次。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头痛、过敏反应等。
不同类型眩晕症的药物选择耳源性眩晕的药物治疗
1. 梅尼埃病
在发作期,可使用抗组胺药如茶苯海明、异丙嗪等,以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使用血管扩张药如倍他司汀,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减轻内淋巴水肿。对于症状严重、伴有明显焦虑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在间歇期,可继续使用倍他司汀进行维持治疗,预防发作。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药物治疗主要是辅助缓解症状。在复位治疗前后,可使用抗组胺药或血管扩张药,如异丙嗪、倍他司汀等,减轻眩晕感和恶心症状。一般不主张长期使用药物,复位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3. 迷路炎
首先应积极治疗中耳原发疾病,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眩晕症状,可使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如异丙嗪、东莨菪碱等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使用脱水药如甘露醇。
中枢性眩晕的药物治疗
1. 后循环缺血
急性期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形成;使用血管扩张药如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伴有眩晕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催眠药。
2. 脑干或小脑梗死、出血
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间窗内可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同时使用脱水药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使用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保护神经细胞。对于脑出血患者,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防止继续出血。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治疗,使用甲钴胺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颅内肿瘤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缓解眩晕症状,可使用抗组胺药、血管扩张药等。对于肿瘤本身,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的药物治疗
1.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根据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低血压患者,可使用生脉饮等药物提升血压。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胺碘酮等。
2. 贫血引起的眩晕
应根据贫血的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可补充维生素 B12 和叶酸。同时,可使用甲钴胺等药物促进造血和神经功能恢复。
3. 药物中毒引起的眩晕
首先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对于已经造成的神经损伤,可使用甲钴胺、维生素 B1 等药物进行营养神经治疗,同时使用血管扩张药如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和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用药注意事项1. 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的眩晕病因、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都有所不同,因此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剂量。
2.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眩晕症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在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联合使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例如,地西泮与酒精、巴比妥类药物合用时,会增强中枢抑制作用,增加呼吸抑制的风险。
3.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如果出现头晕加重、恶心、呕吐、皮疹、乏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4. 按疗程用药
对于一些慢性眩晕疾病,如梅尼埃病、后循环缺血等,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结论眩晕症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在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因素。同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观察药物反应,按疗程用药。除了药物治疗外,对于一些眩晕症患者,还可以结合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眩晕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西宁哪家牛皮癣好“动态更新”西宁哪里看牛皮癣好?
2周前西宁治疗牛皮癣哪里好“今日关注”西宁治疗牛皮癣去哪里好?
2周前北京中医医院金力医生:非炎性痤疮
2周前西宁祛除狐臭哪里好“重点发布”西宁有哪个医院可以去狐臭?
2周前西宁到哪个医院治狐臭好“聚焦热点”西宁治疗狐臭的医院在哪里?
2周前紫癜应该看什么科?北京治疗紫癜的医院
2周前广州哪里治疗银屑病医院好-广州哪看银屑病好
2周前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皮肤科-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皮肤科口碑
2周前广州哪个医院治疗青春痘效果较好-广州去哪看青春痘好
2周前西宁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好“推荐排行”西宁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2周前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