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能经历。它既可能是生理现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对于新手父母来说,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正确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还能在必要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将从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新生儿黄疸的定义新生儿黄疸,也被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胆红素的产生和排泄平衡,但在新生儿时期,这种平衡容易被打破,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一)生理性黄疸
1. 定义: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黄疸类型,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消退。
2. 出现时间: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 2 - 3 天出现,4 - 5 天达高峰,5 - 7 天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 2 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 3 - 5 天出现,5 - 7 天达高峰,7 - 9 天逐渐消退,最长可延迟到 3 - 4 周。
3. 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值不超过 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 257μmol/L(15mg/dl)。
(二)病理性黄疸
1. 定义:病理性黄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其特点是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等。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2. 常见病因
- 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新生儿溶血病、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等。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头颅血肿是由于分娩时胎儿头部受到挤压,引起头皮下血管破裂出血,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胆红素。红细胞增多症则是由于胎儿在宫内缺氧,刺激骨髓产生过多的红细胞,出生后这些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
-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胆道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泄,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 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回血液中,引起黄疸。
三、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1. 胆红素的生成: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2. 胆红素的运输:未结合胆红素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 - 白蛋白复合物,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
3. 胆红素的摄取:在肝脏,胆红素 - 白蛋白复合物被肝细胞摄取,与细胞内的载体蛋白结合,转运至内质网。
4. 胆红素的结合:在肝细胞内质网中,未结合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
5. 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体外,小部分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泄到肠道,形成“肠肝循环”,小部分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体外。
(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约为 8.8mg/kg,而成人仅为 3.8mg/kg。这是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一般为 70 - 90 天,而成人红细胞寿命为 120 天;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等原因所致。
2. 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新生儿出生后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也越差。
3.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新生儿肝细胞内 Y、Z 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较低,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的过程受限。
4. 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排出体外;而且新生儿肠道内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再经肠壁吸收回到肝脏,使肠肝循环增加。
四、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除了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外,无其他不适症状。黄疸程度较轻,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黄疸颜色多为浅黄色,巩膜黄染一般在生后 2 - 3 天出现,4 - 5 天达高峰,5 - 7 天逐渐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
1. 黄疸出现早:常在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值超过正常范围。
2. 黄疸程度重: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明显,黄疸颜色可呈金黄色、橘黄色或暗黄色。血清总胆红素值足月儿超过 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 257μmol/L(15mg/dl)。
3.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时间超过 2 周,早产儿超过 4 周仍未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
4. 伴随症状: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呕吐、腹泻、体温不稳定等。如果黄疸是由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患儿还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如果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患儿大便颜色可呈灰白色。
五、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家族史等。了解患儿是否为早产、有无窒息、有无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询问患儿的喂养方式、吃奶情况、大小便颜色等;了解家族中有无遗传性黄疸疾病史。
(二)体格检查
1. 黄疸的程度:通过观察患儿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染程度,初步判断黄疸的轻重。一般可以采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无创检测,了解患儿皮肤表面的胆红素水平。
2. 其他体征:检查患儿有无贫血、肝脾肿大、腹胀、脐部有无渗血等体征,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因。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诊断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通过采集患儿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水平,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程度。如果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多为生理性黄疸或因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果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多为胆汁排泄障碍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 血常规:了解患儿有无贫血及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果患儿有贫血,且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新生儿溶血病。
3. 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对于怀疑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以确定母婴血型是否不合及有无血型抗体存在。
4. 肝功能检查:测定患儿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如果肝功能指标异常,可能提示新生儿肝炎等疾病。
5. 其他检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查、腹部 B 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以明确黄疸的病因。
六、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一)生理性黄疸的治疗
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胎便排出,可加快胆红素的排泄,使黄疸尽快消退。一般建议母乳喂养的患儿按需哺乳,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人工喂养的患儿可适当增加喂奶次数和奶量。
(二)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1.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光照疗法的原理是通过蓝光或绿光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照疗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一般采用单面光疗或双面光疗,光照时间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血清胆红素水平而定,一般为 24 - 48 小时。在光照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照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有无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2. 药物治疗
- 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一般剂量为 5mg/(kg·d),分 2 - 3 次口服,连用 4 - 5 天。
- 白蛋白:可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的结合,从而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一般剂量为 1g/(kg·次),静脉滴注。
- 免疫球蛋白: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可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阻断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 Fc 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从而减少胆红素的生成。一般剂量为 1g/(kg·次),于 4 - 6 小时内静脉滴注。
3. 换血疗法: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疗法适用于新生儿溶血病、严重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等。换血的血液来源一般选用与患儿血型相同的新鲜全血。换血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4.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对于新生儿肝炎,可给予保肝、抗病毒等治疗;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七、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一)产前预防
1. 做好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感染,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
2. 血型抗体检测:对于有血型不合可能的孕妇,如孕妇为 O 型血,丈夫为 A 型、B 型或 AB 型血,应在孕期进行血型抗体检测。如果抗体效价较高,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中药治疗、血浆置换等,以降低抗体效价,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风险。
(二)产后预防
1. 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一般在生后半小时内即可开始母乳喂养。早开奶可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黄疸的发生风险。
2. 密切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巩膜黄疸情况,以及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小便颜色等。如果发现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八、结语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大多数情况下为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患儿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应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正确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同时,加强产前和产后预防,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西宁哪家牛皮癣好“动态更新”西宁哪里看牛皮癣好?
1个月前西宁治疗牛皮癣哪里好“今日关注”西宁治疗牛皮癣去哪里好?
1个月前北京中医医院金力医生:非炎性痤疮
1个月前西宁祛除狐臭哪里好“重点发布”西宁有哪个医院可以去狐臭?
1个月前西宁到哪个医院治狐臭好“聚焦热点”西宁治疗狐臭的医院在哪里?
1个月前紫癜应该看什么科?北京治疗紫癜的医院
1个月前广州哪里治疗银屑病医院好-广州哪看银屑病好
1个月前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皮肤科-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皮肤科口碑
1个月前广州哪个医院治疗青春痘效果较好-广州去哪看青春痘好
1个月前西宁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好“推荐排行”西宁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1个月前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