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
全站导航
查找疾病
热门疾病

按科室找

按部位找

按拼音找

找医院

找医生

疾病库首页 > 疾病文章 > 佝偻病早期症状大揭秘:早发现早干预
预约挂号 广告X

佝偻病早期症状大揭秘:早发现早干预

发布时间:2025-10-10 12:43:31
家庭医生在线疾病查询
举报/反馈

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从而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如果能在早期识别佝偻病的症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帮助家长们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佝偻病的概述

佝偻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更为常见。维生素D缺乏是导致佝偻病的主要原因,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维持血液中钙、磷的正常水平,从而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吸收减少,血钙、血磷水平下降,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促使骨钙释放,以维持血钙水平的正常,但同时也会导致骨骼脱钙、软化,出现一系列骨骼病变。

除了维生素D缺乏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如日照不足、生长速度过快、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疾病影响(如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以及药物影响(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等)。

佝偻病早期的一般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

1. 多汗:多汗是佝偻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儿往往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时或吃奶时,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出汗较多,即使在气温不高、穿衣不多的情况下也会出汗。这种多汗与天气炎热、穿衣过多等因素无关,而且出汗后皮肤并不发热。多汗的原因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2. 夜惊:夜惊是指患儿在夜间睡眠中突然惊醒、哭闹不安,有时还会伴有惊恐的表情。夜惊的发生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血钙水平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有关。患儿可能会频繁夜惊,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3. 烦躁不安:佝偻病早期患儿还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的症状,容易哭闹、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烦躁不安可能与患儿身体不适、睡眠不足以及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神经精神功能紊乱有关。

4. 睡眠不安:患儿睡眠时可能会出现辗转反侧、易惊醒、多梦等症状,睡眠质量较差。睡眠不安不仅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头部症状

1. 颅骨软化: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早期的重要体征之一,多见于3 - 6个月的婴儿。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的后部,会感觉颅骨像乒乓球一样有弹性,按压时可凹陷,放手后又恢复原状。颅骨软化的发生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脱钙、软化,使颅骨的硬度降低。

2. 方颅:方颅多见于8 - 9个月以上的患儿,表现为头颅呈方形,额骨和顶骨双侧对称性隆起,使头颅外形像方形。方颅的发生是由于颅骨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导致颅骨变形。

3. 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情况下,婴儿前囟在出生时约为1.5 - 2.0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 - 1.5岁时闭合。佝偻病患儿前囟增大,闭合时间可延迟至2 - 3岁。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的原因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发育迟缓有关。

胸部症状

1. 肋骨串珠:肋骨串珠是指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呈钝圆形隆起,像串珠一样,以第7 - 10肋骨最为明显。肋骨串珠的发生是由于肋骨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导致肋骨局部膨大。肋骨串珠不仅会影响胸廓的外观,还可能压迫肺组织,影响呼吸功能。

2. 鸡胸及漏斗胸:鸡胸是指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是指胸骨剑突处向内凹陷,形似漏斗。鸡胸和漏斗胸多见于1岁左右的患儿,是由于肋骨和肋软骨软化,在膈肌的牵拉下,导致胸廓变形。鸡胸和漏斗胸不仅会影响胸廓的外观,还会影响心肺功能,导致患儿活动耐力下降、易患呼吸道感染等。

3. 肋膈沟:肋膈沟又称郝氏沟,是指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横沟。肋膈沟多见于1岁左右的患儿,是由于肋骨和肋软骨软化,在膈肌的牵拉下,导致胸廓变形。肋膈沟的存在提示佝偻病已经较为严重,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

四肢症状

1. 手镯、脚镯征:手镯、脚镯征是指手腕和脚踝部的骨骺处膨大,形似手镯和脚镯。手镯、脚镯征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患儿,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骺处骨样组织增生,使骨骺膨大。手镯、脚镯征的出现提示佝偻病已经较为明显,需要及时治疗。

2. 下肢畸形:下肢畸形多见于1岁以上开始站立、行走的患儿,表现为“O”形腿或“X”形腿。“O”形腿是指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X”形腿是指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下肢畸形的发生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软化,在身体重力的作用下,下肢骨骼逐渐变形。下肢畸形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外观和行走姿势,还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心理健康。

不同年龄段佝偻病早期症状的特点

婴儿期(0 - 1岁)

婴儿期是佝偻病的高发期,由于婴儿生长速度较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较大,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日照不足,很容易发生佝偻病。婴儿期佝偻病早期症状主要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如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睡眠不安等,同时可能伴有颅骨软化、前囟增大等头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逐渐出现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等胸部症状以及手镯、脚镯征等四肢症状。

幼儿期(1 - 3岁)

幼儿期佝偻病早期症状相对较为隐匿,神经精神症状可能不如婴儿期明显,但骨骼病变会逐渐加重。除了继续存在的多汗、睡眠不安等症状外,幼儿期患儿可能会出现方颅、肋膈沟、下肢畸形等骨骼症状。由于幼儿开始行走、活动量增加,下肢畸形对患儿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可能会导致患儿行走不稳、容易摔倒。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3 - 12岁)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患佝偻病相对较少,但如果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其他导致佝偻病的因素,也可能会出现佝偻病的症状。此阶段患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主要表现为生长痛、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等,骨骼病变可能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存在轻微的下肢畸形或胸廓畸形。由于此阶段儿童的骨骼已经基本定型,骨骼病变的恢复相对较慢,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

佝偻病早期症状的鉴别诊断

与生理性多汗的鉴别

生理性多汗是指由于天气炎热、穿衣过多、活动量大等因素导致的出汗增多,一般在去除诱因后出汗会明显减少。而佝偻病导致的多汗与天气、穿衣等因素无关,即使在气温不高、穿衣不多的情况下也会出汗,且出汗后皮肤并不发热。此外,生理性多汗一般不会伴有其他佝偻病的症状,如夜惊、烦躁不安、颅骨软化等。

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夜惊、烦躁不安的鉴别

夜惊、烦躁不安等症状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饥饿、口渴、尿布潮湿、蛲虫感染、消化不良等。这些原因导致的夜惊、烦躁不安一般在去除诱因后症状会缓解,而佝偻病导致的夜惊、烦躁不安则持续存在,且可能伴有其他佝偻病的症状。

与其他骨骼疾病的鉴别

一些其他骨骼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佝偻病的骨骼病变,如先天性成骨不全、软骨发育不全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与佝偻病不同,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

早期发现佝偻病症状的重要性

佝偻病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骨骼病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完全恢复正常。早期治疗可以避免骨骼畸形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影响。相反,如果佝偻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骨骼畸形会越来越明显,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外观和运动功能,还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两年,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早期症状。如果发现孩子有疑似佝偻病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25 - (OH)D₃、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检查,以及骨骼X线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预防佝偻病的措施

增加日照时间

日照是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之一。紫外线可以促使皮肤中的7 - 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₃。家长应让孩子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让孩子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同时要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阳光中的紫外线较强,但此时气温也较高,应避免在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外出。可以选择在上午9点左右或下午5点左右外出,此时阳光相对柔和,既能保证紫外线的照射,又能避免孩子晒伤。

合理喂养

婴儿出生后应尽量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吸收,同时母乳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如果无法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可以选择配方奶粉喂养。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应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钙、磷和维生素D。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此外,还应注意食物的均衡搭配,避免孩子挑食、偏食。

补充维生素D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2周左右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补充400 - 800IU,直至2岁。对于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如果每天配方奶粉的摄入量能达到1000ml,则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因为配方奶粉中已经添加了足够的维生素D。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等高危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

积极治疗影响维生素D吸收和利用的疾病

一些疾病如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增加佝偻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患有这些疾病的孩子,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结论

佝偻病的早期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如果家长们能够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颅骨软化、方颅等头部症状往往是佝偻病早期的信号。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家长们要重视佝偻病的预防,通过增加日照时间、合理喂养、补充维生素D等措施,降低孩子患佝偻病的风险,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了解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佝偻病至关重要。家长们要提高对佝偻病的认识,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一篇:视力矫正手术费用大揭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下一篇:揭秘艾滋病的早期症状:早发现早干预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资讯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