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见的疾病,是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的炎性疾病,常发生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很多种名称,又可称为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胶耳、浆液性中耳炎等等。分泌性中耳炎常发生于冬春季节,如果儿童患了该病常常会导致耳聋。那么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较复杂,多以咽鼓管通气障碍为始动因素,以致鼓室通气及引流不畅,形成负压,中耳黏膜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黏膜水肿,鼓室积液。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免疫反应等等。
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病因,有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及功能障碍等。咽鼓管机械性阻塞有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咽鼓管功能障碍,例如,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故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1/3~1/2,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的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方逐渐发育成熟,这可能是小儿本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存在,并在积液中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黏膜的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I型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尚不明确。复发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
以上介绍了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要预防该病就要避免诱发因素。预防分泌性中耳炎要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有鼻、咽部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此外,若发现有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时,要及时治疗。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