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偶尔出现掐自己的行为(如走神时掐胳膊提神)属于正常现象,但频繁、刻意地通过掐自己制造疼痛,往往是心理状态异常的信号。这种行为并非独立的心理疾病,而是情绪调节障碍或特定精神障碍的表现,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从心理机制来看,掐自己的核心驱动力往往是情绪宣泄与感官转移。当人陷入强烈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却无法通过语言或行为有效表达时,身体疼痛能产生双重作用:一方面,疼痛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短暂压制情绪中枢的活跃度,使人从崩溃边缘暂时抽离;另一方面,可见的掐痕或疼痛感能证明 “自己还活着”,尤其对存在解离症状(如感觉身体与意识分离)的人而言,这种真实的痛感能带来 “锚定感”。
这种行为可能与多种心理问题相关。抑郁症患者常通过掐自己应对内心的麻木感,用疼痛唤醒情绪体验;焦虑症患者在急性焦虑发作时,可能通过掐自己转移对心悸、窒息感的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可能因人际关系冲突引发强烈的被抛弃感,掐自己既是情绪失控的表现,也可能是潜意识中吸引关注、寻求安抚的方式。此外,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掐自己行为,常与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相关,他们尚未形成成熟的情绪调节模式,容易依赖这种原始方式释放压力。
需要明确的是,频繁掐自己虽不是独立疾病,却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身体疼痛会激活大脑的应激反应系统,长期下来可能降低疼痛耐受阈值,导致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缓解情绪,甚至发展为划伤、烫伤等更严重的自伤行为。同时,这种行为会强化 “只有疼痛才能缓解情绪” 的错误认知,削弱寻求健康应对方式的动力。
判断行为的危险性需关注三个维度:频率(是否每天发生)、程度(是否导致明显伤痕)、动机(是否无法自控)。若只是偶尔在压力大时轻微掐自己,且能意识到行为的不合理性,通常属于适应性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若伴随以下情况,则需警惕:掐自己时感到快感或解脱,伤痕逐渐加深,同时存在持续的情绪低落、社交退缩,或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应对这类行为的关键是打破 “疼痛 - 情绪缓解” 的联结。首先,当产生掐自己的冲动时,可立即用替代行为转移注意力,如紧握冰块(通过低温刺激替代疼痛)、撕废纸(释放破坏欲);其次,学习用语言描述情绪,比如对自己说 “我现在感到很烦躁,因为……”,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表达;若行为频繁且无法自控,应寻求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专业干预重建健康的情绪调节模式,必要时结合药物改善情绪稳定性。
家人和朋友的应对方式尤为重要。避免指责 “你这是作秀” 或过度反应 “你是不是想不开”,而是用平静的语气说 “我注意到你好像很难受,要不要试试和我说说”,既表达关注,又不强化行为的 “特殊性”。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痛苦,引导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疼痛的依赖,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与情绪共处。
成都棕南医院是一家定点医疗机构,汇聚专业医生团队,中西医结合,为全国成都精神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成都棕南医院设有成都精神病等医疗项目,在各个方面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病情实际需要合理用药,对症施治。成都棕南医院交通便利,位于导航至成都市二环路南二段19号,想了解更多关于成都棕南医院的相关信息,请点击》》更多了解详情。
成都精神科医院,青春期抑郁的孩子能自愈吗
成都精神科医院,精神病测试多少分正常
成都精神科医院,心理抑郁挂什么科
成都精神医院:了解精神异常,关爱心理健康
成都正规口碑好的精神病医院排名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