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是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又称为惯性思维。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思维定势在感性认识阶段中称为刻板印象;它按照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如若给中学生会将过去解题的成功经验错误地用于貌似旧问题的新问题等。因为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反复操作或运用,即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经常按这种行为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就会逐渐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势,深入到潜意识中并反过来支配自己的言行。习惯思维定势一般与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它具有社会性、阶段性以及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指导人们个人行为方式的固有模式,然而,当时代需要变更创新、新旧交替时又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