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效应”(或测验效应),即参加测试,而非经过学习,也能增强个人对考试内容的记忆。《科学》杂志每日新闻报道了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博士生Jason Chan及其同事的研究结论:突击测验可以增强记忆力,甚至可能超过学习的功效。认知科学家已证实了“考试效应”(或测验效应)的现象,即参加测试,而非经过学习,也能增强个人对考试内容的记忆。
验证: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小组招募了84位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让他们阅读一篇本专业所不熟悉的巨嘴鸟方面的文章。读完后,由三分之一学生离开,三分之一学生被要求再读一篇额外文章,涉及内容与之前一样。另三分之一被要求对所看文章进行一个简答测试。第二天,所有的受试者都回来参加一项最终的简答测试,其中包括前一天的小测试里的问题,也有新问题。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前一天参加过测试的学生比没参加的另外两组学生,得分平均高出8%。同样,前一天测验中出现过的问题再考,比文章中从未见过的题目得分率高。
Chan说道,实验结果提示参加测验可以提高相关但未考过的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只做了一半测验,他们对另一半的记忆力也不并非‘触手可及’,也未被激活。”这就提示学期测验可能会提高学生在总期末考试的成绩。虽然研究未对可能机制进行探讨,作者暗示:当一个人读测验问题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相关信息。对相关信息的追忆可能增强了对其的记忆,这有利于以后够获取到这一信息。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心理学专家Mitchell Nathan说,“这样讲听起来像是在推崇题海战术的好处。而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大学认知心理学家Steve Lindsay则称,测验效应的证据很有说服力,因此他现在正准备每堂课都要对前一天的课堂内容进行个突击测验。
考试以后:
(一)有一位考生写道:回到学校了,不管心情怎样,也要统统收拾起来,包好装进看不见的地方。离考试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了,我应该全力以赴的,不是吗---所以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都要全部封藏,心里只可以想着好好去考试。其实有目标有压力,想来也是件好事。虽然整天对着该死的英文字母,看阅读看到想撞墙,但是却感觉有些痛苦的甜蜜。感觉到做为学生的快乐和幸福。每天去图书馆,每天对着一打卷子。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却不觉得累,不觉得苦---因为累是心的疲倦、苦是心的感觉。而我,感觉充实,感觉有活力。真实没有想到,八级竟还能带来这样的效应。不管怎么样,要加油啊!对自己,一直这样说要加油!向着3月5号,向着我的八级加油!
(二)另一位考生写道:期中考试过去了,我考得还不错,于是一系列“考试效应”出现了。首先,沈老师似乎很高兴,对我好了很多,今天放学居然在我的肩膀靠了一下,真是受宠若惊。 其次,得到了同学们敬佩的目光,呵呵,愉快。再其次,家里人都很高兴。看着他们一个个灿烂的笑容,顿时觉得为学习所付出辛苦都是值得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好成绩被告知家长的10天之内,我的要求95%都会被满足。例如:出去吃个饭;多给点零花钱之类的----可别小看这些效应,它能给你带来许多乐趣。就是这些乐趣让我喜欢学习的。试试吧,努力学习一次,别给初中留下遗憾。我相信你也会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的。
考试以前:
高校教务管理效应 自从各省市开展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后,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非常重视等级考试工作。
一是教务部门指定专人或成立考务科(有些学校成立等级考试联络处),专门负责计算机等级考试工作,赖以传达国家和省、市各考试中心的考务信息,同时负责本校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考务工作。
二是调整了计算机课程设置,各高校都调整了基础课的设置。现在文科一律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PS文字编辑排版系统、FOX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参加一级等级考试;部分较好的文科生开设FOX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参加二级考试;理工科学生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外,还必须开设操作系统和一门高级语言课,参加二级等级考试;数学、物理以及电子类专业的学生,还要开微机原理、接口技术、软硬件系统分析,参加三级等级考试。
三是统一教学大纲,增加教学时数。 较多高校教务部门都围绕考试大纲,结合本校各专业特点,制定了各校自己统一的教学大纲,并调整了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如文科类学生,必须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课时安排为80~100课时,理工科学生有近200课时左右。
四是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提高了机器的利用率。自国家以及各省市公布实行等级考试后,学生除参加等级考试的理论部分外,还必须过操作考试关,为此,上机的要求不断提高。
教师效应 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他们把它作为是检验本校计算机教学和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的一次机会,这对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认识到,这是检验自己教学质量的手段,同时也是和兄弟院校的一次公平竞争。有些学校的任课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除了上课外,还亲自到实验室指导上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实验室教师效应: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包括了学生上机操作,用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各校在不断改进计算机教学的前提下,相应地改进了实验室教学。不但自己进一步熟悉机器的性能(特别是添置的新机器),还对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学生积极进行辅导。
学生效应:
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学生中的影响较大。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国家实行的英语等级考试一样,虽不是直接关系到自己能否毕业,但却标志着自己掌握这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因而他们除认真学好所安排的计算机课程外,还积极自学各种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关的知识、 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在各高校已蔚然成风。
社会效应 :
计算机等级考试,原仅局限于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现已扩大到社会,因而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大的效应。各企、事业单位及公司,纷纷引进人才。
负面效应 :
分量重的考试,既对教师、行政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产生负面的影响。消除考试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在于提高考试的信度,而作弊是影响考试信度的最重要因素。导致作弊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动机采取不同的对策,并以此来改进我国的考试制度。
造就老板:
市委书记宣布“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开始后,他开宗明义地给与会的各镇党委书记和部门负责人出了题目考试。问:“你镇纯农户有多少”答: “大约200多户。”市委书记立即纠正:“实际数据是837户。”市委书记激动地说:“搞不清楚这些数据,你怎么知道百姓疾苦怎么把富民措施落到实处增加农民收入,纯农户是薄弱环节。我们要富民,就要千方百计减少纯农户。” “你镇老板有多少较大的老板有多少资产千万富翁、百万富翁有多少……”一个个尖锐的问题,直问得镇党委书记和部门负责人们如芒在背。当听到模糊的回答时,市委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践行‘三个代表’不是一句空话,执政为民,就要研究这些数字,从这些实事抓起,抓好了,就是善待百姓的具体体现……”整整一个上午,与会者都在紧张的氛围中经受了这场特殊的“考试”。
考试冲击波在继续。第二天,市委书记又来到这个镇的一个村,一户一户走访百姓家,“把茶话桑麻”。各乡镇书记再也在办公室坐不住了,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农户,开展了实地调研……十多天后一组统计数据放到了市领导的案头:全市有1.29万户纯农户,3.4万人,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工商户2.2万户,注册资本4.65亿元,平均仅为2.1万元;私营企业2800多家,注册资本21亿元,平均仅为75万元。这“一多一少”,即纯农户多,老板少,就是给镇的现状和问题。
一场特殊的考试,不仅改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而且“考”出了富民的路子:市委决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动全民创业。半个月后,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推出70多条措施,取消目前有关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彻底为民营企业消除发展的障碍,在准入门槛、资金扶持上进一步采取开放、优惠的政策措施。一个月后,召开“富民创业”万人动员大会,鼓励民众投资创办小商店、小市场、小饭店、小超市,形成全民创业热潮;同时千方百计把在外的能人请回来,把在家的能人用起来,通过政策引导培植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造就老板。
考试透视:
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各类考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考生们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具体表现为:
消极迎战,效率低下
大多数职业能力测验对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乃至自我调控能力进行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和精确性的测评。不少考生在尚未了解考试内容和题型的时候,就已经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望而生畏,把目标和期望值定得很低。“过线就行,差不多就可以”成为比较普遍的心态。
把看题等同于做题
由于考试的时间相对有限,很多考生买了资料,只是匆匆忙忙地看书而不动手练习,一眼扫过去似乎都会了,可是到真正做的时候却丝毫找不着头绪。能力测验是一门学科,不能有半点的疏漏,一带而过的复习必然会难以把握重点,忽略精妙之处。要在120分钟内答完135道左右的题,应试者除了思维反应敏捷、准确领会题意处,还必须立即做出判断。题量大、时间紧,必须确保紧张、高效的精神状态,准确、快速的答题速度。这些都是要通过自己不断地摸索去体会的。
只追高难,不重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例外。测验中大部分是中档题和容易题,难度比较大、技巧性比较高的题目只占20%左右,而且难题不过是得意题目的进一步综合,忽略基础造成考生在很多简单问题上丢分惨重。因此,复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打好基础,深入理解。
题海战术,不归纳总结
之所以要做题,是要把整个知识通过题目加深理解并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发散开来对抽象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时刻不要忘了我们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的。因此,题不在多而在精,在总结。时刻目标明确、深入思考才是提高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