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purpura)是红细胞自血管内向皮肤、结缔组织或黏膜渗出引起的,为皮下出血的一种。其直径通常在3~5mm,表现为表皮颜色改变,可变为紫红色或棕红色,给予压力后颜色不改变。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紫癜可分为血管性紫癜、血小板性紫癜及凝血机制障碍性紫癜。
典型表现
自发性轻微的皮肤瘀点或瘀斑,以双下肢为主,偶可在上肢,但很少在躯干部,无诱发因素。瘀斑或瘀点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不高出表面,压之不褪色也不疼痛。出现瘀斑前局部有微微疼痛,常在第2天清晨穿衣时自觉腿部皮肤隐痛,检查时发现瘀斑。瘀斑可自行消退,留下青黄色色素沉着斑块,以后逐渐消失。紫癜常反复发作,在月经期加重。患者一般无内脏和其他部位出血。黏膜出血少见,有时牙龈少量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拔牙、手术、创伤、分娩时出血量可稍多,但不会造成严重大出血。
症状起因
紫癜主要由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凝血功能的异常引起。此外,如DIC等综合因素也可引起紫癜。
1、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
(1)遗传性
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②皮肤弹力过度症。
(2)获得性
①感染性:肾综合征出血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
②免疫因素:过敏性紫癜。
③化学因素:见于各种药物性血管性紫癜。
④生物因素:蛇毒、蜂毒等。
⑤代谢因素:维生素C缺乏病、类固醇紫癜、老年性紫癜等。
⑥机械性紫癜。
⑦原因不明:单纯性紫癜。
2、血小板数量或功能的异常
(1)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化疗药物等抑制骨髓、肿瘤浸润、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低温麻醉等。
(2)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②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类风湿关节炎、缺铁性贫血、淋巴瘤、脾切除术后、长春新碱等。
(3)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贮存池病等。
②获得性:尿毒症、骨髓增殖性疾病、药物因素、异常球蛋白血症。
3、凝血异常
(1)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①遗传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大量输库血等。
(2)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
①原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症。
②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
(3)血循环抗凝物质
抗凝血因子Ⅷ、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肝素和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等。
4、综合因素
临床可以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出血,如DIC。其临床特点表现除有引起DIC的原发病特点外,可有多部位重度出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死亡。
常见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皮肤弹力过度症、肾综合征出血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过敏性紫癜、药物性血管性紫癜、中毒、维生素C缺乏病、类固醇紫癜、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单纯性紫癜、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类风湿关节炎、缺铁性贫血、淋巴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贮存池病、尿毒症、骨髓增殖性疾病、异常球蛋白血症、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