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cardi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典型表现
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可分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终末事件期)、心脏停搏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部分患者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发病期
又称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期前收缩增加最常见。因心室纤颤(VF)猝死的患者,常先有VF。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
(1)心音消失。
(2)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s内,有时伴眼球偏斜。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s内。
(5)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s后。
(6)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s出现。
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4、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CPR和尽早电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出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
症状起因
心脏骤停的病因主要有心脏疾病、大血管病变、呼吸道疾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药物过敏、中毒等。如果没能及时治疗,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
1、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及法洛四联症、急性心脏填塞症、心房黏液瘤、球瓣样血栓、二尖瓣脱垂、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伴有/无先天性耳聋、心室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梅毒性心脏病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Ayerza病)。
2、大血管病变
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夹层瘤、冠状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破裂、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岀血)、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宫外孕破裂、自发性脾破裂引起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溃疡病出血等。
3、呼吸道疾病
(1)呼吸道吸入异物、喉头痉挛等。
(2)哮喘持续状态。
(3)急性呼吸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白质炎等。
4、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高血钙、低血钙、严重酸中毒等。
5、药物过敏、中毒
(1)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
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
(2)抗寄生虫药物中毒
酒石酸锑钾、吐根素、氯化奎宁、灭虫宁等。
(3)中药中毒
一支蒿、乌头类药物。
(4)对青、链霉素及血清制剂的过敏。
6、麻醉与手术意外
(1)麻醉管理不善,呼吸道分泌过多。
(2)硬膜外麻醉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3)全麻剂量过大、肌肉松弛剂使用不当局麻意外、低温麻醉时温度过低等。
(4)心脏、腹部手术操作。
7、诊断性操作或治疗引起的意外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镜检查、胃镜检查、胸膜、心包穿刺、压迫颈动脉窦、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起搏器安置与故障、输注大量冷存血等。
8、其他
急性胰腺炎等。
常见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心包积血、心脏破裂、急性呼吸麻痹、脊髓灰白质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酸中毒、药物过敏、急性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