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属中的一些种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常向四周扩展并深入邻近组织形成窦道,窦道排出物中含有硫黄颗粒为本病特征。其感染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包括面部、胸部、腹部、皮肤等,可表现为发热、盗汗、咳嗽、咳脓痰、胸痛、腹痛、腹泻、皮下结节等症状。
基本病因
本病为感染放线菌所致,其多正常寄生在人体牙龈、扁桃体和牙齿上,通常不致病,但当机体全身或局部(如皮肤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抵抗力降低,尤其是同时伴有其他需氧菌感染时,则可引起放线菌病。
1、放线菌生物学特性
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放线菌抵抗力弱,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放线菌病一般认为多属内源性疾病,无明显传染性。
2、放线菌的致病机制
放线菌属多正常寄生在人体牙龈、扁桃体和牙齿上,可以引起局部或血行感染,大部分放线菌属于人类寄生菌,通常不致病,但当机体全身或局部(如皮肤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抵抗力降低尤其是同时伴有其他需氧菌感染时,则可引起放线菌病,含放线菌的脓性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可引起胸部放线菌病,放线菌沿消化道破损处或腹壁受损处感染可引起腹部放线菌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引起严重的血行播散。
诱发因素
口腔卫生差、拔牙、腹部手术、皮肤外伤等为发病的诱发因素。
典型症状
放线菌病是一种渐进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头颈部、腹部及肺部。发病初期局部呈无痛硬结或肿块,临床症状随发病部位、病程进展而有不同,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咳脓痰、胸痛、腹痛、腹泻、皮下结节等症状。本病多见于农村。临床特点为多发性结节、脓肿及广泛纤维化。
1、面颈部放线菌病
约占患者的60%,为最常见类型,好发于颈面交界部位及下颌角、牙槽嵴。患者多有近期口腔炎症或拔牙史。发病初期局部呈现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其后肿块逐渐变硬、增大,以后变软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溢出有臭味的脓液及直径1~2mm呈分叶状的淡黄色坚实的“硫黄颗粒”。脓肿灶及周围组织可有肉芽增生,形成肉芽肿。如不治疗,在附近可再出现类似硬结。颊部、舌、咽部、唾液腺、颅骨、脑膜以及颅内都可能被累及,通常是由感染灶直接扩散所致。
2、胸部放线菌病
占放线菌病的10%~15%,肺放线菌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门和肺底,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脓痰、咯血、胸痛等肺部慢性炎症表现,常缓慢起病,症状多不典型。患者痰中有硫黄颗粒及放线菌。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明显胸痛并有胸腔积液。感染播及胸壁后形成结节、脓肿,穿透胸壁皮肤时则形成多发性引流窦道,排泄物中有典型的“硫黄颗粒”。此时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贫血、夜间盗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肺放线菌病依其病变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早期可无特异性表现或仅仅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晚期病变多侵犯胸膜、胸壁,形成窦道,并可造成特征性的肋骨破坏。
3、腹部放线菌病
占18%~28%。在腹部多侵犯回盲部,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坚硬且与腹壁浸润活动度小,有腹痛、腹泻、便血、消瘦、发热等症状,可穿过腹壁形成排脓瘘管,肝脏与胆囊也可受累,有时引起腰肌脓肿。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术前很难确诊,大多病例是在剖腹探查时才被确诊。
4、皮肤和其他部位放线菌病
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多由外伤包括动物和昆虫叮咬等引起。开始为皮下结节,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瘘管,排出黏稠的脓液含有颗粒。皮损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病变向四周不断蔓延并深入深部组织,日久因大量萎缩性瘢痕和纤维化呈硬块状,此种损害亦可诊断为足菌肿。脑型放线菌病少见,常由原发性肺部放线菌病播散而来,腹部放线菌病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报道罕见。少数患者不易查到原发感染灶。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脑脓肿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少数也可表现为肉芽肿、硬膜下积脓或硬膜外脓肿等。放线菌尚可引起眼结膜和泪小管炎、女性生殖器放线菌病,报道尚有发生于膀胱、肾、肱骨、心瓣膜等部位的原发性放线菌感染及骨骼、关节的原发性感染,这些病变临床上少见。
并发症
1、面、颈部放线菌病,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
2、腹部放线菌病,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3、胸部放线菌病,可伴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
4、脑型放线菌病,局限型,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
5、皮肤型放线菌病,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形成而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