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cerebral palsysyndrome)又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因发育过程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可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本病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发育,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基本病因
脑瘫的致病因素比较多,可分为出生前因素、出生时因素、出生后因素。目前认为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宫内感染为主要病因。此外,大约有四分之一患儿的找不到明确病因。
1、出生前因素
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子痫前期、多胎妊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脱垂、胎位异常等。
2、出生时因素
早产(尤其是<26周极早产)、过期产、低出生体重、异常分娩、窒息、难产、各种产伤、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3、出生后因素
颅内出血、感染、脑膜炎、胆红素脑病、低血糖脑病、意外受伤、持续惊厥等。
危险因素
1、妊娠期不良因素
孕妇高龄(≥35岁)、怀孕早期用药、孕期接触有害环境(如放射线)、怀孕期间吸烟或酗酒。
2、近亲结婚
在近亲结婚的家庭中,脑性瘫痪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非近亲结婚的家庭。
3、遗传因素
一些脑性瘫痪综合征患者可有家族性遗传病史。家族中出现脑性瘫痪综合征、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者,幼儿发生脑性瘫痪综合征的概率增高。
典型症状
脑瘫患儿最基本的临床表现是运动发育异常,包括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身体异常僵硬或柔软)、运动和姿势异常和反射发育异常。常伴有其他功能异常,如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等。
1、运动发育落后和中枢性运动障碍
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走等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如抓、握)障碍,或显著发育落后。
2、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是脑瘫综合征患儿的特征之一,有的肌张力增高,身体变得僵硬,有的则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
3、运动和姿势异常
包括动态和静态,以及俯卧位、仰卧位、坐位和立位时的姿势异常,运动时出现运动模式的异常。比如俯卧位时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仰卧位时头向后仰,下肢伸直等。
4、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延缓消失、立直反射(如保护性伸展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伴随症状
1、患儿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伴随语言功能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
2、其他如流涎、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
并发症
1、营养不良
脑性瘫痪综合征患儿若出现吞咽或进食障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2、心理问题
脑性瘫痪综合征患儿心理比较敏感、脆弱,可能会出现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
3、其他
患有脑性瘫痪综合征的人可能会出现心脏病、肺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