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患者可表现为便血、痔块脱垂、肛门瘙痒、肛门潮湿等症状。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关于其发生的机制有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两种学说;另外,遗传、饮食、排便习惯等因素跟痔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痔疮如果及时干预、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基本病因
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常见的学说有两种,一种是肛垫下移学说,一种为静脉曲张学说。另外,年龄、不良饮食生活方式及肛周疾病等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痔的发生。
1、肛垫下移学说
在肛管的黏膜下有一层环状的由静脉(或称静脉窦)、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借Treitz肌及一些纤维组织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时主要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并增生肥大形成痔。
2、静脉曲张学说
认为痔的形成与静脉扩张淤血相关。从解剖学上讲,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位于腹盆腔的最低位;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以上因素都容易出现血波淤积和静脉扩张。静脉丛是形成肛垫的主要结构,痔的形成与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流淤滞有必然的联系。直肠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可引起直肠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很多,如长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
3、其他
痔患者常有家族史,但遗传是否与痔的发生有关,目前尚无明确证据。
危险因素
1、排便习惯不佳
排便时在马桶上久坐,持续性腹泻或便秘可能造成痔的风险升高。
2、年龄
年龄超过50岁是本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3、肛交史
有肛交史者容易发生痔疮。
4、其他
肥胖、超重、久坐、妊娠等都可能增加痔的发生风险。
诱发因素
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肛周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诱发痔的发生。
典型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肛周脱垂、肛门瘙痒、便血、肛门疼痛等症状,而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对于不同类型的痔,其症状略有不同。
1、内痔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未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内痔无疼痛,部分病人可伴发排便困难。
2、外痔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结缔组织外痔(皮赘)及炎性外痔常见。如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时,可伴有肛门剧痛,称之为血栓性外痔,疼痛的程度与血栓大小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相关。
3、混合痔
混合痔患者可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混合痔逐渐加重,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为“环状痔”。脱出痔赘如果不能及时还原到肛门内,则可致“绞窄性痔”或嵌顿性痔”,可能出现水肿、瘀血,甚至坏死,此时经常伴有剧痛。
并发症
1、贫血
内痔出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病人头昏、倦怠无力,精力不佳,食欲差,大便干燥等是贫血的常见症状。血红蛋白常有明显降低。
2、血栓性静脉炎
痔静脉丛扩张和回流受阻时可形成血栓,病人感觉局部疼痛较甚,排便、行走、坐下等动作时疼痛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