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可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在传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鼓膜穿孔(tympanic-membrane perforation)是指鼓膜上存在裂隙或洞孔,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本病可分为外伤性鼓膜穿孔和炎性鼓膜穿孔,多数外伤所致鼓膜穿孔者可自愈。
基本病因
当患者受到外伤(间接或直接外力),或者在炎症作用下,使外耳道承受的压力高于鼓膜后中耳的气压,在两者压力差的作用下,致使鼓膜穿孔。
1、外伤
(1)间接外力:外耳道内压力突然增高或减低,可致鼓膜破裂(气压伤),如爆炸、掌掴、钝性物体打击耳部、潜水、飞机起降、高压氧治疗等情况下压力剧变可使鼓膜穿孔。间接外力造成的鼓膜穿孔主要位于紧张部的前下象限,这是由于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与外耳道底成45°倾斜角,为气压改变受力部位。而鼓膜松弛部及鼓膜的后上象限较其他象限有较多的弹力纤维,在压力变化时有较强的抗压力。
(2)直接外力:外物(棉棍、发夹)直接刺入外耳道伤及鼓膜,往往伴有外耳道的损伤;头部外伤中颞骨骨折波及鼓膜,亦可致其损伤。直接外力作用导致的鼓膜穿孔多见于鼓膜的后上象限,这与外耳道与鼓膜的解剖关系有关。
2、感染性因素
各类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均可以造成鼓膜穿孔。
3、其他
在劳动、纠纷中被热液灼伤较为常见,热液流入外耳道,可以造成鼓膜的损伤,在急性期大多注意头面部损伤的处理,在鼓膜穿孔被发现时一般都已继发感染。
症状总述
患者多有外伤史,可突感耳痛、听力减退和耳鸣,或有少量出血和耳内闷塞感,爆震除引起鼓膜穿孔外可致内耳损伤,出现眩晕、恶心或混合性聋。外伤穿孔后可有轻度外耳道流血或少量分泌物,潴留外耳道的分泌物流出后,耳痛减轻。
并发症
1、中耳炎
鼓膜穿孔后,细菌可经鼓膜穿孔处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发生。
2、中耳囊肿(胆脂瘤)
鼓膜穿孔后,脱落的皮肤碎屑可进入中耳并形成囊肿。胆脂瘤形成后,会造成中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