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是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器官引起病变,其临床症状常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异,其中以脑囊虫病最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危害性极大。
基本病因
为感染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所致。幼虫可通过粪-口传播或由于呕吐等逆蠕动使幼虫妊娠节片或虫卵反流入胃而感染。
1、链状带绦虫虫卵自粪便排出时已成熟,内含六钩蚴,外有厚壳,对外界抵抗力强。人进食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进而被输送至全身,虫体逐渐长大,2个月后头节上出现小钩与吸盘,约10周左右囊尾蚴发育成熟。
2、六钩蚴侵入组织后每引起局部组织反应。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则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随后幼虫为纤维被膜所包围而形成包囊。其病理变化视囊虫寄生部位、数量和局部组织反应而不同。
3、幼虫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
(1)六钩蚴可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大多寄生于大脑皮质邻近运动中枢。亦可由脉络膜丛进入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常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与脑积水。囊尾蚴位于小脑延髓池、小脑桥脑角等部位时常伴有继发性增生性蛛网膜炎。弥漫性脑囊虫病患者脑内含大量囊尾蚴,可产生广泛脑组织破坏与炎症病变。周围脑组织在急性期有水肿、坏死,镜下有炎症细胞浸润;慢性期有萎缩、异物反应和机化。
(2)位于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囊尾蚴,死亡后常有钙盐沉积。
(3)位于眼部的囊尾蚴常寄生于玻璃体、眼球肌肉、眼结膜下等处。
危险因素
1、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
2、不注意自身卫生。
典型症状
囊虫病可具有较长的潜伏期,约为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大多数被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脑囊虫病、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虫病、眼囊虫病,其临床表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及人体组织局部反应而不同。
1、脑囊虫病
症状极为复杂多样,从全无症状至引起猝死不等。通常病程缓慢,多在5年以内,个别长达17~21年。按其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型:
(1)癫痫型
以反复发作各种类型的癫痫为特征,约半数可表现为单纯大发作,此外尚有失神、发作性幻视、视物变形、幻嗅、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各种局限性抽搐和感觉异常。癫痫大发作的发生频率较低,大多在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甚至若干年才发作一次,约1/10患者的癫痫发作有自行缓解倾向。
(2)脑膜炎型
以急性或亚急性脑膜刺激征为特点,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起病时有发热,一般在38℃左右,持续3~5日。
(3)颅内压增高型
以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为特征。头痛甚为突出,常伴呕吐、复视、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及听力减退。颅内压增高多由于多发包囊在颅底引起炎症粘连所致。包囊在第四脑室阻塞正中孔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可表现为间歇性剧烈头痛、呕吐、眩晕发作,常因体位改变而诱发,称为布伦斯征。
(4)痴呆型
此型患者有进行性加剧的精神异常及痴呆,半球实质内有密集的包囊,可能与囊尾蚴引起广泛脑组织破坏和脑皮质萎缩有关,不一定有颅压增高。个别患者因幻觉、迫害妄想而自杀。
(5)脊髓型
由于囊虫侵入椎管压迫脊髓,产生脊髓受压征。临床表现为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等。脑囊虫病各型间可相互交叉或转化。多数脑囊虫病同时存在皮下囊尾蚴结节,结节可在脑部症状发生前或后出现,个别患者在皮下结节出现后22年始出现癫痫发作。
2、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虫病
囊虫结节的数目可自1~2个至数百、数千个不等,头部、躯干较多,四肢较少,皮下结节可自由移动,与皮肤组织不粘连,不痛不痒,也无炎症反应及色素沉着。结节可陆续分批出现,亦可逐渐自动消失。个别患者可出现假性肌肥大。
3、眼囊虫病
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如玻璃体、视网膜下、眼球肌肉或结膜下等,以发生在玻璃体最为常见,几近半数,其次为视网膜;可为单侧或双侧,多系1个,也有数个者。眼底检查: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浅灰白包囊,周围有虹晕光环,并可见到虫体蠕动。囊虫在眼内可存活1~1.5年。虫活时患者尚可耐受,死亡则成为强烈刺激,引起色素层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或化脓性全眼炎等。
并发症
癫痫、视神经萎缩、肌肉酸痛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