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亦称脂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鳞屑,可伴瘙痒。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马拉色菌、皮脂水平及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了,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分泌异常、免疫因素、表皮屏障损害有关,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
1、遗传因素
患者先天具备皮脂溢出体质,直系亲属有患病者,提示该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2、马拉色菌感染和定植
马拉色菌能够通过分解皮脂腺产生的皮脂而在人体皮肤上生存和繁殖,它可将三酰甘油水解为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和花生四烯酸,这些代谢产物进一步刺激皮肤发生炎症反应。
3、皮脂分泌过多
(1)好发年龄与皮脂腺分泌活跃的年龄重合:SD好发于新生儿、青春期少年和40~60岁的中年人,男性多见。新生儿由于受从母体来的以雄激素为主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功能活跃,皮脂排泄多。青春期再次受到以雄激素为主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变肥大多叶,皮脂排泄再次增多,并在40岁以内保持稳定。女性绝经期后皮脂量急剧减少,男性则在 70 岁以后减少,各年龄组中,男性皮脂分泌率高于女性。
(2)脂溢性皮炎主要出现于皮脂腺活跃的区域。
4、免疫因素
该病发病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如脂溢性皮炎在 HIV感染者中发病率为30%~83% ,随着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发病率增加,皮损程度加重,提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5、表皮屏障功能
有研究发现脂溢性皮炎患者存在角质层屏障结构的破坏。而屏障破坏使头皮屑患者更易受到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影响。
危险因素
1、父母中有人患脂溢性皮炎;
2、环境因素,如天气寒冷干燥;
3、饮食习惯,如酗酒、饮食失调;
4、情绪压力;
5、神经功能障碍,如帕金森、癫痫等;
6、免疫功能失调,如艾滋病、器官移植术后等;
7、皮肤病,如痤疮、银屑病、酒渣鼻等。
典型症状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婴儿和成人,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等部位。典型的皮肤损害为黄红色斑片,上面附着油腻性鳞屑,可伴有瘙痒。
1、婴儿型脂溢性皮炎
(1)皮疹特点:为细小的红色斑片,覆盖油腻性鳞屑,易结成淡黄色痂,严重者可伴有糜烂、渗出,瘙痒不明显。发生在头皮者,常被称为“摇篮帽”或“乳痂”。
(2)病程:自限性疾病,一般发生于出生后3~4周,可在一段时间后消失、痊愈。
(3)好发部位:头皮、面部,包括眉弓、双颊、躯干部、尿布区以及腋窝等。
2、成人型脂溢性皮炎
慢性病程,容易反复发作。
(1)头皮:有的为非炎症性,表现为糠样脱屑,患者梳发时有多量灰白色头皮屑;有的为炎症性,患者可有典型红斑,附着油腻性脱屑,伴有轻度瘙痒。严重者可出现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伴有糜烂、渗出,散发皮脂分解的异味,可扩展至前额、耳后及其他皮脂溢出区域。
(2)颜面部: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常累及眉弓、眼睑、鼻唇沟及胡须区域,可能出现面部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胡须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波及,出现睑缘炎,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耳后有糜烂、潮红和皲裂,可出现脂溢性外耳炎。
(3)躯干部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常为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4)皱褶部位:在乳房下、腋窝、脐部、外阴、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皮肤褶皱、摩擦多汗的部位,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类似体癣,附着油腻鳞屑,并伴有渗出。
并发症
1、可能导致眼睑的反复感染,伴发睑腺炎和结膜炎。
2、头皮脂溢性皮炎,可导致毛囊损伤,可能引起脱发。
3、可能继发皮肤感染,出现“红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