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是指由于栓塞物(栓子)黏附在血液流动的动脉壁上,导致血液在器官或其他身体部位的流动突然中断或受阻。栓塞物是阻碍血液流动的任何事物,比如空气、脂肪、肿瘤等,而最主要类型的栓塞物(栓子)是血凝块,也叫血块或血栓。动脉栓塞常表现为肢体疼痛、脉搏减弱甚至消失、皮肤苍白、下肢感觉异常。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症状明显,进展迅速,后果严重,需积极处理。
基本病因
栓子主要来源分为三类:心源性、血管源性、医源性,其中以心源性为最常见。栓子可随血流冲入脑部、内脏和肢体动脉,一般停留在动脉分叉处。主要病理变化:早期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严重缺血6~12小时后,组织可以发生坏死,肌及神经功能丧失。
1、心源性
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室壁或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
2、血管源性
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斑块脱落等。
3、医源性
如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折断成异物,或内膜撕裂继发血栓形成并脱落等。
危险因素
1、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
2、动脉粥样硬化。
3、吸烟。
4、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肥胖。
5、年龄增长。
6、血小板计数增加。
7、动脉损伤。
8、近期心肌梗死。
9、近期有手术史。
典型症状
急性动脉栓塞在没有侧支循环代偿的情况下,将导致急性肢体缺血征象:即疼痛(pain)、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麻痹(paralysis),即“5P”征。上述现象的出现及其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关。
1、疼痛(pain)
与急性动脉闭塞相关的疼痛通常发生于肢体远侧,疼痛逐渐加重,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向近端进展。随后,由于渐进性缺血性感觉丧失,疼痛可能减弱。
2、无脉(pulselessness)
由于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
3、苍白(pallor)
由于动脉供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皮肤呈苍白色。如果皮下静脉丛的某些部位积聚少量血液,则有散在的小岛状紫斑。栓塞远侧肢体的皮肤温度降低并有冰冷感觉。患肢皮色、皮温发生变化的平面要比栓塞部位低一掌宽至一个关节平面。
4、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
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引起栓塞平面远侧肢体皮肤感觉异常、麻木甚至丧失。然后可以出现深感觉丧失,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足或腕下垂。
并发症
1、心血管病变
伴有心脏病者,如果心脏功能不能代偿动脉栓塞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则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和左心衰竭,甚至造成死亡。
2、皮肤病变
若受累肢体发生组织缺血得不到改善,会导致皮肤溃疡,继发感染。
3、电解质紊乱
栓塞发生后,受累肢体可发生组织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代谢障碍,表现为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