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严重性的精神疾病。它以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特征,常见表现为幻听、偏执、奇特的妄想或语言和思维紊乱,伴随明显的社会或职业功能障碍,多起病于15~55岁。目前来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解构、神经递质、目前妊娠问题等因素有关。部分精神分裂症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造成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不能正常的结婚或工作。
基本病因
目前来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是遗传因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母亲妊娠问题以及某些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遗传风险度越大。精神分裂症先证者的一级亲属的平均患病率为:父母5.6%、同胞10.1%、子女12.8%,均较普通人群(0.9%)高。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约为50%)至少为异卵双生子的3倍。
2、大脑结构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结构会存在一些细小的病理变化,以及某些神经功能的缺陷,虽然有时候正常人群也会出现这种变化,不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确会存在大脑结构异常。
3、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大脑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若患者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出现问题,则会导致信息传递障碍,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
4、目前妊娠问题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经历一些问题,例如出生时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缺氧、窒息,目前在妊娠期有过感染,父亲年龄过大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大脑造成一定影响。
5、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被认为是基本的病因,即社会因素所致的巨大压力使具有易感素质的人容易发病。一种认为贫困阶层精神压力较大,因此容易发病,是所谓“温床”假说;另一种则认为有病影响社会和职业功能,因而沦于贫困,是所谓“漂移”假说。这两种解释一个倾向于病因,一个倾向于后果。
危险因素
1、丧亲;
2、失去工作或家;
3、离婚、失恋;
4、遭受身体、性或情感虐待;
5、滥用某些药,如在青少年、青年或成年期间服用精神活性药物。其实药物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但长期滥用这戏药物会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某些药物还可能会让早期发作后恢复的人再次复发,如大麻、迷幻剂、安非他命等。
典型症状
精神分裂症可在青年、青少年时期起病,而早期症状较难识别,症状通常发展缓慢,可出现对反应缓慢、对社交不感兴趣等症状,很可能会被误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进入显症期,此时患者的症状会比较严重,有些患者症状在缓解后不再出现,而有些患者在缓解后可能会再次发作。
1、阳性症状
阳性症状是指异常心理过程的出现,普遍公认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解症状)。
(1)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体验不管是清晰具体还是朦胧模糊,多会给患者的思维、情绪和行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幻觉的支配下,患者可能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
(2)妄想:妄想是该病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之一,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妄想在本病出现的频率以及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有不同,临床上以被害、关系、嫉妒、钟情、非血统、宗教和躯体妄想多见。绝大多数时候,妄想的荒谬性显而易见,但患者却坚信不疑。在疾病的初期,部分患者对自己的某些明显不合常理的想法也许还会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并受妄想的影响而做出某些反常的言行。另外,妄想的内容可与患者的生活经历、教育程度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联系。
(3)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定义为言语表达中明显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量的紊乱,可以通过患者的言语和书写内容客观地观察到。思维形式障碍按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可表现为病理性赘述、思维散漫离题、思维破裂及词的杂拌。其
(4)行为症状:可以表现为单调重复、杂乱无章或缺乏目的性的行为,可以是单个肢体的细微运动或涉及躯体和四肢的粗大动作,也可以表现为仪式化的行为(作态),但旁人无法理喻。有的患者表现扮鬼脸,幼稚愚蠢的傻笑或声调,脱衣、脱裤、当众手淫等;有的患者表现意向倒错,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伤害自己的身体;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紧张症行为。
2、阴性症状
最初的阴性症状可以被认为时精神分裂症的前驱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症状会变得严重,患者开始出现社交孤僻、不注重外表、对生活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模式发生改变等。
(1)意志减退:患者从事有目的性的活动的意愿和动机减退或丧失。轻者表现为安于现状,无所事事,对前途无打算、无追求、不关心,个人卫生懒于料理。重者终日卧床少动,孤僻离群,行为被动,个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本能欲望也缺乏。
(2)快感缺乏: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不能从日常活动中发现和获得愉快感,尤其是对即将参与的活动缺乏期待快感。期待快感的缺乏会降低患者参与活动的动机。约半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此症状。
(3)情感迟钝:表现为不能理解和识别别人的情感表露,和(或)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患者在情感的反应性、面部表情、眼神接触、体态语言、语音语调、亲情交流等方面均存在缺陷。此症状是社会功能不良、治疗效果差的重要预测因子。男性、起病年龄早、病前功能不良者多见。
(4)社交退缩:包括对社会关系的冷淡和对社交兴趣的减退或缺乏。表现为少与家人与亲友交往,性兴趣下降,难以体会到亲情与友爱,不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5)言语贫乏:属于阴性的思维障碍,即言语的产生减少或缺乏。表现为言语交流减少,回答问题时内容空洞、简单,严重者几乎没有自发言语。如果患者的语量不少但内容空洞、单调,缺乏意义则属于瓦解症状。
3、焦虑、抑郁
约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疾病过程中会体验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尤以疾病的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不过,临床医生和家庭成员常常被患者外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所吸引而对此类症状重视不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可能属于疾病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继发于疾病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担心。
4、激越症状
(1)攻击暴力(violence):部分患者可表现激越,冲动控制能力减退及社交敏感性降低,轻者可能表现如随意抢夺别人手上的香烟、随意变换电视频道或将食物丢到地上,严重者可出现冲动攻击与暴力行为。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比常人大四倍,但精神分裂症患者成为攻击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远比常人更大。
(2)自杀:20%~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自杀企图。新近的荟萃分析认为,最终死于自杀者约为5%。自杀行为多在疾病早期,或在入院或出院不久时发生。
5、定向、记忆和智能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时间、空间和人物一般能进行正确的定向,意识通常清晰,一般的记忆和智能没有明显障碍。慢性衰退患者,由于缺乏社会交流和接受新知识,可有智能减退。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认知缺陷的重要性受到重视。
并发症
1、精神分裂症并发结核病
因为精神分裂症病人具有生活懒散、退缩、饮食不主动、孤独少动等症状,常导致营养状况下降及机体抵抗力差,所以易并发结核病,如肺结核及肠结核等。并发肺结核的处理方法是:首先请精神科医师和结核科医师会诊,看看两个病各自的严重程度如何。如精神分裂症病情已趋稳定,而肺结核正在活动期,应到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由精神科医师提供精神科治疗的具体方案;如果相反,则应到精神病医院治疗;如果两种病都很重,则应由两个科的医师通过会诊进行协商。当两种病都很严重时,在治疗上甚为棘手,且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肺结核需要充分休息,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兴奋躁动或受幻觉、妄想支配而到处乱跑,促使结核病恶化;严重的肺结核患者躯体衰弱,使精神病的治疗用药又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这样的病人一定要及时送医院,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目前我国较大的精神病医院都设有结核病区,可收治这一类病人。在50年代以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结核患病率很高,而近20年来随着精神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分裂症并发肺结核的患病率逐年下降。
2、精神分裂症合并肝脏疾病
精神分裂症与传染性肝炎在治疗上存在着很大矛盾。因为所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在合并有肝脏疾病时,药物会进一步增加肝脏负担而使肝功能恶化;而不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兴奋、打闹同样会促使肝功能衰竭,所以治疗时须权衡利弊。
3、精神分裂症合并心脏病
某些抗精神病药物能加重心力衰竭;反之,心脏病可使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要视心功能情况而定,病人住院后的治疗方案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