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是接收声波及维持身体平衡与识别位置的器官,是一个感觉器官,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以及保持平衡。耳可以是整个听觉系统的统称,亦可以仅指露出在身体外的部分。耳朵在头部的两边各一只,通常是左右对称的,这样可以判断声源的位置。
耳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及内耳。外耳位于头部的两侧,从外可观测到;中耳及内耳则被保护于颅骨内。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外耳道神经和血管。耳廓是指外露在身体外的部分,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外耳道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经主要有两支,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外,还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中耳为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内。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中耳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与内耳道相毗邻,向前借咽鼓管通向鼻咽部。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粘膜所覆盖。鼓室外壁即为鼓膜。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其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侧壁,鼓室口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小儿则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
内耳由于结构复杂,又称为迷路,全部埋藏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一封闭的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骨迷路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三部即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骨半规管位于 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扩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耳蜗位于前庭的前内下方,形似蜗牛壳,由骨螺旋管围绕其中心骨轴(蜗轴)构成。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管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受器,由中耳传来音波之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于是刺激听觉受器而产生冲动,再出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听觉。
膜迷路分为膜半规管、 椭圆囊和球囊、蜗管。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其形态类似于相应骨半规管,其膨大称为膜壶腹,其内壁的隆起称为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位于 前庭内,为互相通连的两个膜性囊。椭圆囊在后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椭圆囊与膜半规管相通,球囊与蜗管相通,囊内壁分别有椭圆囊斑和 球囊斑,是位置觉感受器。蜗管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管,附着于骨螺旋板的游离缘,分隔 前庭阶和鼓阶,断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高低不等的毛细胞,称为 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可相应接受低高声波的刺激。外侧壁富含血管,是膜迷路内的内淋巴液的发源地。
耳朵有听到声音,辨别不同的声音,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耳朵会老化,听力下降,所以应该在平常就注意保护才行。,要防止耳朵进水。在游泳、洗澡、洗头时,要注意不要让耳朵进水,进水后容易引起耳朵发炎的。如果不慎进水,应该让耳朵朝下使劲的空空水才行。然后轻轻的用纸巾或棉棒擦拭干净,特别是小孩子,家长给孩子洗头要特别注意保护耳朵,避免进水。
第二,有噪音时要捂住耳朵,也不要长时间戴耳机。当周围出现很大的噪音时,比如飞机起飞、放鞭炮等,要捂住耳朵,以免耳朵耳膜受到影响。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走路、上班用耳机听音乐,这样时间长了对耳朵很不好。特别是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
第三,不要经常的掏耳朵。掏耳朵过频了是不好的习惯,如果不小心会伤到耳道甚至耳膜的,很多人觉得掏耳朵很舒服,但是要注意频率,而且要使用棉棒掏,不能用太尖锐的东西。
第四,身体发烧等有炎症要及时吃消炎药。如果身体抵抗力低了,会诱发中耳炎的,对耳朵不好,要特别注意。
第五,少吃高脂肪食物。如果经常吃高脂肪食物,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会使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平常应该少吃动物肉类,多吃蔬菜水果。
最后,要定期检查耳朵。耳朵如果有不适感,应该定期的去请专业医生检查,不能自己盲目的处理。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发生耳蜗功能障碍发生率很高的,应及时治疗,防止循环障碍,延缓听力减退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