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曲。结肠的一部分,上端与升结肠相连,横过胃的下面,下端与降结肠相连。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横结肠长约40—50cm,是结肠中游离度较大的部分。自结肠右睦开始,横行于腹腔中部,于脾门下方弯成锐角,形成结肠左曲,向下续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绕并形成较宽的横结肠系膜。此系膜在肝曲及脾曲逐渐变短,而中间较长,致使横结肠作弓状下垂。其下垂程度可因生理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差别,其最低位可达脐下,甚至可下降到盆腔。横结肠上方有胃结肠韧带连于胃大弯,下方续连大网膜。横结肠系膜根部与十二指肠下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和胰腺关系密切,在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等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横结肠系膜内的结肠中动脉,以免造成横结肠的缺血坏死。分离横结肠右半部时,应防止损伤十二指肠和胰腺。
结肠右曲又称肝曲,位于肝右曲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结肠左曲又称脾曲,其位置较结肠右曲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结肠左曲的位置较高较深。结肠脾曲位置约在第10—11肋平面。侧方有膈结肠韧带将其悬吊于膈肌上,后方有横结肠系膜将其连于胰尾,是结肠中除直肠外最为固定的部分。由于脾曲位置较高且深,上方与脾、胰紧邻,因此在左半结肠切除时须注意对脾、胰的保护。此外,脾曲弯曲的角度一般比肝曲小,故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脾曲比肝曲更难通过。
横结肠常见的病变主要是长息肉。横结肠的粘膜若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此外,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