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酸性体制or碱性体质
酸碱体质存在吗?
根本就没有什么酸碱体质! 正常人血液的pH值始终恒定维持于7.35~7.45之间。
在自然健康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中血液的pH值都是保持在7.4左右,根据对酸碱值的界定,都是呈弱碱性的,虽然会因为新陈代谢中不断摄入、产生的酸碱物质会产生变化,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闲着!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的身体不断增强与包括食物在内的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因由此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非常完整和强大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
比如肺和肾,可以通过呼吸和尿液排出绝大部分酸,而体液那套精深的缓冲系统只需对付剩下的小部分酸,当然更游刃有余,这些有害酸还没来得急兴风作浪,就早已被中和掉。总之,人体自有一套相互配合的奇妙机制,保障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状态。虽然也会有小小波动,但这个波动几乎能被忽视掉,因为其始终徘徊在7.35~7.45之间,所以根本不会区分出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
什么是碱性体质
了解得知,原来分辨自己是酸性体质还是碱性体质,主要是从人体血液的酸碱性来判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呈现出弱碱性,这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酸碱度,少一分或者多一分都不正常。新生的婴儿,如果身体健康,毫无疑问他的体液基本就是弱碱性的。
但人体的酸碱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从食物中摄入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现代生活中,由于熬夜、饮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习惯,加上恶劣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原本是碱性体质的人逐渐转变成酸性体质。
研究发现,在全国人口中,碱性体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只有10%左右,更多的人体质都属于弱酸性,即身体状态都大多都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另外,有专家研究后表示,采用合理的方法改善酸性体质,努力创造体内微碱性环境,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关键。
如何变成碱性体质
1、 调整饮食
适量多吃碱性食物,对改善酸性体质有一定的作用。动物类食物,如鱼、肉、贝类、大多数谷类、部分坚果等都属酸性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硫的浓度也比较高,在体内容易转化为酸性。而碱性食物则主要是包括蔬菜、水果、豆类、海藻等等,低热量的植物性食物几乎都是碱性食品。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的摄入应保持在2:1比例上,这样既可减少体内酸性物质是形成,又能避免破坏人体的酸碱平衡。
2、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想要改善酸性体质,规律的睡眠习惯很重要。晚上12点是熬夜的底线,在11点前就上床睡觉,因为睡眠后身体器官才可以开始排出酸性毒素,修复细胞损伤,以*第二天的良好状态。
3、多做运动锻炼身体
适量的运动永远是健身的基本,想要改善酸性体质,大家可以通过跑步、健身操、快步走、有氧器械等有氧运动进行,因为在运动中全身血液循环会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会增加,大量的酸性物质会随着汗液被带到皮肤表面,体内的酸碱度就可以继续保持平衡状态。
4、保持良好的心情
大起大落以及悲伤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情况,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情绪对改善体液酸化有一定的作用。另外,还要杜绝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弱碱性体质男性易生男孩
1、呈碱性的身体环境
根据多年来的研究,证明食物的酸碱性确实会影响生男生女的几率,这也是目前普遍认为科学的方式。女性通过调节身体的酸碱环境,多吃碱性食物,而男性则摄取均衡饮食,则能增加生男孩的几率。
碱性食物包括豆类带荚或绿色的豆、蔬菜、水果香蕉、李子、加工水果除外、鲜牛奶、谷物如玉米、茶、海带、海藻、酵母、碘、钙、维生素D。
2、夏季或高温的环境
研究表明,男女在性生活发生前的一个月所处环境的温度,是影响宝宝性别的重要因素。高温会影响精子的X染色体,让女宝宝不容易出生;低温会影响精子的Y染色体,让男宝宝不容易出生。
因此,一般来说,夏季或高温的环境容易创造男宝宝。
弱碱性体质的表现是什么
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为碱性体质者,但这部分人只占总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体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为酸性体质者。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如不注意改变,就会继续发展成疾病。
那么弱碱性体质有什么特征呢?
1、 身体出现肥胖、困乏、疲倦及精神不振。
2、 酸性体质容易引起溃疡、便秘等,当人体内的酸素升高引起质变,疾病也就产生了。
3、 胃酸过多,就会引起胃痛、胃酸水,甚至发展到胃溃疡。
4、 体液中的酸性较高,会产生一种酸性物质,这种物质在身体内游动,会在关节部位形成一种结晶,这种结晶直接导致关节痛风类疾病。
5、 酸性体质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英国牛津大学曾经对42位儿童做过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孩子的智商与大脑皮层的酸碱度有很大的关系。大脑皮层的碱性越强,智商越高,反之,则智商越低。
总之,因体内酸性物质过多引起的病状很多,是万病之源。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