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风热相搏
l,临床表现:风团呈红色,相互融合成片,状如地图,扪之有灼热感,自觉瘙痒难忍,遇热则剧,得冷则缓。伴有微热恶风,心烦日渴,咽弓充血。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浮数。
2,病因病机:风热外袭肌表,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起风团而有瘙痒灼热感。
3,治法:疏风清热。
4,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银花12g,连翘12g,生地12g,炒牛蒡子10g,大青叶l0g,丹皮10g,蝉衣6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方义: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生地、丹皮凉血清热,牛蒡子、蝉衣、荆芥、防风祛风止痒,甘草和中。
加减:瘙痒甚者,加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灼热感甚者加苦参、赤芍凉血清热。
5、变通法:如见风团色红,搔之皮肤起痕,遇热尤甚,口渴喜饮,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者,为阳明热盛、风邪内侵引起者,宜凉血清热,祛风止痒。用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药如当归、生地、苦参、石膏、荆芥、防风、蝉衣等。如发病突然,大片红色风团,甚则弥漫全身,或融合成片,状如地图,自觉瘙痒剧烈;伴壮热恶寒,口渴喜冷饮,或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洪数。为毒热燔营者。用皮炎汤(经验方)加减,清营凉血,解毒止痒。药用银花、连翘、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生甘草、赤小豆等,实乃上方加泻火清营凉血药,或为白虎汤、银翘散、犀角地黄汤三方合用者。若表里同病,外寒里热,恶寒发热口渴,大便秘结不通者,可用防风通圣散(《宜明论方》)加减,外散风寒,内泻火热。
(二)风寒外束
1,临床表现;风团色泽淡红,或者色如瓷白,风吹或接触冷水后。风团和痒感加重,得暖则减。恶风恶寒,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病因病机:风吹或接触冷水后,风邪外袭而起风团;腠理闭阻,营卫不和而恶风恶寒。
3,治法:疏风散寒。
4,方剂:麻桂各半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炙麻黄6g,桂枝6g,炒白芍10g,杏仁10g,羌活10g,大枣7枚,生姜3片。
方义:麻黄、桂枝、羌恬散寒祛风,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杏仁宣肺,大枣、生姜和胃。
加减:体虚者加党参、黄芪益气,胃气不和、恶心欲吐加苏叶、半夏降逆和胃。
5,变通法:皮疹多为针帽至蚕豆大,相互融合成片的风团较少,但其风团往往在汗出着风,或者表虚恶风后则诱发戚批应损,自觉瘙痒不止,发作不休,伴有恶风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步苜,脉沉细。为卫外不固者,宜祛风固表,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药用生黄芪、防风、白术、桂枝、白芍、连翘、赤小豆等。如外有风寒。内有寒湿,宜祛风散寒、和血化湿,可用五积散(《局方》)加减,药如麻黄、由芷、肉桂、干姜、枫壳、厚朴、苍术、川芎、茯苓、白芍、半夏、陈皮、当归、生姜等。
(三)脾胃不和
1,临床表现:风团色泽淡红,或者近于肤色,形如云片。风团发作时常伴有脘腹不适或者疼痛,或者腹泻,兼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缓或沉弱。
2,病因病机:风邪直中脾胃,脾气不调则腹泻便溏,胃气不和则呕吐恶心。
3,治法:健胃和脾,祛风止痒。
4,方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制香附10g,砂仁(后下)6g,木香10g,炒枳壳6g,妙白术10g,陈皮6g,荆芥5g,防风6g,甘草6g,大枣5个,生姜3片。
方义:香附、乌药、木香理气止痛,枳壳、白术健脾理气,砂仁、陈皮醒脾和胃。荆芥、防风祛风,姜、枣、甘草和中。
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台甘草缓急止痛;白芍、白术、防风、陈皮四药合用,即为治疗痛泻之痛泻要方(刘草窗方),有抑肝扶脾作用。呕吐甚者加苏叶,合香附、陈皮、甘草即为香苏散(《局方》),为理气和胃、祛风止痛之剂。
5,变通法:小儿有肠寄生虫病者,皮肤风团、瘙痒发作元时,形体瘦削,厩色萎黄,或者面现虫斑,或时有脐周疼痛,时有偏食和零食等不良习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或濡。为虫积伤牌所致,宜健脾消积,杀虫止痒。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戬括》)加杀虫药,药如香附、砂仁、半夏、乌梅、党参、白术、陈皮、茯苓、神曲、山楂、使君子、南瓜子、甘草等。
(四)气血两虚
1,临床表现:风团色泽淡红,或者与肤色相同,反复发作,迁延数月乃至数年来愈,或劳累后加重。伴有头晕,精神疲惫,面色咣白,体倦乏力,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步苔,脉细缓。
2,病因病机:禀赋不足。气血虚弱,营卫不和,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风邪易侵,故风团色泽淡红而病症反复发作。
3,治法:益气养血。
4、方剂: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炒白芍10g,茯苓12g,生熟地各12g,柴胡6g,甘草6g,黄芩6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生熟地养血和肝。柴胡、黄芩和解表里。
加减:皮肤风团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血虚甚者加阿胶、制首乌养血,脘痞恶心加生姜、半夏和胃。
5,变通法:可用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加祛风药。
(五)血虚风燥
1,临床表现:经行身痒,或瘾疹频发,疹块累累,搔之尤甚,夜间尤甚。口干咽燥,心中烦热。月经后错,量少。舌淡红,脉虚细。病程较长者。
2,病因病机:明血不足,血虚生风。
3,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4,方剂: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生地10~15g,白芍10g,川芎5g,当归10g,荆芥10g,防风10g
方义:生地、白芍、当归、川芎养血,荆芥、防风祛风,合而为养血祛风之剂,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者。
加减:瘙痒甚者,加白蒺藜、白鲜皮祛风止痒;心中烦热甚者,加山栀、丹皮凉血清热。
5,变通法:气血不足者,可用当归饮子(《证治准绳》),即上方加黄芪、制首乌、白蒺藜、甘草,
(六)血瘀经络
1,临床表现;风团色泽黯红或呈紫红,病变多数在腰围和表带压迫等部位。伴有面色晦黯,或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舌质觜醋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2、病因病机: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营卫不调,故风团色泽黯红。
3、治法:活血通络。
4,方剂:通经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桃仁10g,赤芍10g,川芎6g,地龙6~10g,皂角刺10g,荆芥10g,防风10g,当归12g,白蒺藜12g。
方义:桃仁、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地龙、皂角刺通络托毒。
加减:气滞者加乌药、香附、青皮理气,瘀热者加连翘、丹皮清热凉血化瘀。
5,变通法:气虚血瘀者,可用助阳止痒汤(《医林改错》)加减,即黄芪、桃仁、红花、山甲、赤芍等,益气化瘀。
【简易方药】
1,僵蚕120g,蝉退60g,大黄240g,姜黄18g。研细末,每次6g,用黄酒120ml,蜂蜜15ml混合送服,取微汗出。
2,地肤子30g,每日1剂,加水500m1,煎至250m1,过滤,冲红糖乘热服之,早、晚各1次。服药后盖被取汗少许,效果更佳。
3,徐长卿或路路通各500g,加水6倍,煎60分钟,过滤取汁;再加水3倍,煮法同上,共煎3次。将3次所滤药汁混合,再浓缩至500ml。成人每日20~30m1,加开水10~15ml混合,分2次服之。小儿减半。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l,取穴: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下肢加风市、环跳,上肢加肩髓、合谷,血燥生风加三阴交、行间。
方法:虚证施补法,实证施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2,取穴:风团主要发生在头面部取丝竹空,迎香、风池;在腹部取中脘、梁门、大横、天枢;在腰背部取肺俞、肾俞;在下肢取伏兔、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委中等。以局部邻近取穴为主。
方法:虚证施补法,实证施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3,取穴:风热之邪所致者取大椎、风弛、百会、委中;脾胃不和所致者取大肠俞、中脘、合答,足三里。以病因辨证指导取穴。
方法;虚证施补法,实证施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
疗程;每日或塥日1次。7次为1疗程。
4,取穴:大椎。
方法:施泻法,针刺深度l,5寸,大幅度捻转后不留针。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l疗程。适用于急性荨麻疹。
5,取穴:大肠俞。
方法: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适于因肠寄生虫引起的慢性荨麻疹。
(二)灸法
取穴:合谷,阳池,曲池,行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方法,鲜生姜切片贴在穴位上,每穴灸3~5壮。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l疗程。适用于慢性荨麻疹或因寒冷引起者。
(三)放血法
1,取穴:大椎、天并、血海、悬钟、曲池、曲泽、委中。
方法:施平朴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分钟,出针后点刺曲泽,委中,挤出血液少许。
疗程;隔日1次,7次为1疗程。适用于慢性荨麻疹见血热、血瘀者。
2,取穴:后溪,耳背静脉,双耳尖、双中指尖、双足中趾尖。
方法:常规消毒后,采用三棱针点刺或砭刺出血少许。
疗程:同上。适用于慢性荨麻疹见血热、血瘀者,
(四)耳针法
1,取穴:肺,荨麻疹。因寒冷引起之荨麻疹加脑、枕、交感;风热型荨麻疹加心、肝。急性过敏者,加刺交感、肾上腺、风溪;因饮食物过敏或肠寄生虫引起者,加大肠、胃;血热者加心、神门。单侧耳郭,左右交替使用。
方法:毫针针刺,针刺后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2,取穴;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配风团发生处相应耳穴,如腹、背、头、面颊等。单侧耳郭,左右交替使用。
方法:每次取5~6穴。将王不留行子敷贴后,胶布固定在穴位上,并嘱每日自行按压3~5次,持续1分钟。
疔程:3日换1次,7次为l疗程。
(五)拔罐法
1,取穴:神阙。
方法:嘱患者仰卧,用闪罐法拔神阙,持续1分钟后去除。
疗程:每日1次。7次为l疗程。
2,取穴:阿是穴(风团最多处)
方法:采用竹管拔罐,将布包中药放入水中煮沸30分钟,再放入竹管,浸沸3~4分钟,乘热将竹管叩紧于阿是穴,保留5~10分钟后取下竹管。谨防烫伤。
疗程:1~2日1次,7次为1疗程。
(六)皮肤针法
取穴:风池、大椎、曲池、足三里,胸部、腰部、胸锁乳突肌部、患处阳性物点。
方法:在上述区域和穴位,用皮肤针叩刺,施中等刺激。
疗程:日1次,7次为1疗程。
【评述】
皮肤风团主要由风邪侵袭、气血不调所致。应分表里虚实而治。急性发生者,伴见表证有风寒、风热之殊,可分别用麻黄桂枝剂或银翘散、桑菊饮等;如表里同病,外寒里寒则用五积散温里发表,外寒里热者则用防风通圣散祛风寒、泻火热。发病突然,红色风团,甚则弥漫全身,为血分毒热者,轻者用消风散。重者以白虎、银翘、犀角地黄汤三方合用,清营凉血,解毒止痒。血虚所致者,见痛疹频发,夜间尤甚,或与月经有戈,或见血虚之象,可用四物汤、当归饮于等养血祛风。反复发作,风团色泽毓红,病久或老人、体弱者,见气血不足证,可用八珍、十全等补益气血加祛风药。血瘀引起者,病久而风团色泽黯红或呈紫红,伴有瘀血证,则用通经逐瘀汤{舌血通络。风团色泽淡红,发作时常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者,为脾胃不和,用香砂六君、香砂枳求等,调理脾胃为主。
一般而论,急性发作,诱因清楚,病程短者疗效较佳,预后良好。反之,若为慢性反复发作,病因不清楚,病程较长,效果缓慢或不理想,少数可迁延十余年之久。治疗前,应尽量找出发病诱因,如鱼虾海味、辛辣酒类、花粉、羽毛等,均应避免食用或接触,因药物所致者,应禁服用。有寄生虫者则应驱虫治疗。注意髓气温变化增减衣着,如对冷热刺激而发病者,不宜过分回避,相反宜逐步接触,渐渐延长时间,以求适应,
姜豪杰医生讲解:治疗气管炎的办法-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姜豪杰医生讲解:哮喘病怎么治疗方法有哪些-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济南市肺气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济南看过敏性哮喘的医院哪家好-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山东去哪个医院治疗老年哮喘好-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山东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医院-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山东治疗支气管扩张-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山东哪里治疗支气管扩张-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济南治疗支气管扩张-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济南哪里治疗支气管扩张-济南哮喘病医院
2024-03-12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2023-09-27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
2023-09-27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教师培训(试讲)工作
2023-09-27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
2023-09-27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
2023-09-27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正式启用
2023-09-27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
2023-09-27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竞赛夺冠
2023-09-27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牌匾高血压达标中心高峰论坛同时举行
2023-09-27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教师教学竞赛
2023-09-27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