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证论治:
1.1.辨证要点
1.1.1.辨病位本病主病位在食道,与脾、胃、肝、肾有关。吞咽困难,梗阻不顺,胸膈痞闷,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者,病在食道、胃与肝;食物难下,艰涩不顺,形体消瘦,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者,病在食道、肝与肾;病变日久,吞咽困难日重,呕吐清水,面白肢冷,面浮肢肿者,病在食道、脾与肾。
1.1.2.辨虚实病初多实,继则虚实夹杂多见,终致气衰阳微,正气大虚。吞咽梗阻不顺,胸脘痞闷,痰多食少,苔腻脉滑者,证属痰气阻膈;饮食难下,呕吐物色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舌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者,证属瘀血阻膈;食入不下,人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烦热便干,舌红少津,脉细弦数者,证属津亏热结;水饮不下,呕吐黏液,良寒肢冷,面浮肢肿,舌胖脉弱者,证属气虚阳微。
1.1.3.辨在噎在膈
噎以食物吞咽受阻为特征,或食物尚可咽下。膈是由噎逐渐发展而成,饮食物格拒不下,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到不能咽下流质食物,胸骨后疼痛,大便不通,以及神衰消瘦、面容憔悴等全身衰竭表现。
1.2.治疗原则
总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初期治标实为主,用行气、化痰、祛瘀、散结、清热、解毒之法,并以滋阴润燥之法辅之;晚期正气大虚,当以补虚扶正,法宜滋阴养血,温补脾肾,兼用攻邪之法;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权衡用药。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胃气。
1.3.分证论治
1.3.1.痰气阻膈证
1.3.1.1.症舌脉: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
1.3.1.2.病机分析:痰气郁结交阻,闭塞胸膈,食道气机不利,故见进食时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情绪稳定时,气机得以暂时顺畅。痰气郁结交阻之势可减轻,病情可暂时缓解,情绪激动时,痰气郁结交阻之势则加剧,病情加重;舌象、脉象均为痰气阻膈之征。
1.3.1.3.治法:开郁、化痰、润燥。
1.3.1.4.方药运用:
1.3.1.4.1.常用方:启膈散加减。药用沙参、贝母、丹参、茯苓、郁金、砂仁、荷叶蒂、杵头糠。
方中沙参味甘性微苦寒,养阴生津益胃滋而不腻,同时沙参还有化痰之功,贝母解郁化痰而不燥,共为君药;茯苓补脾和中,砂仁、郁金、丹参开郁行瘀,顺气宽膈,和胃理气,共为臣药;荷叶蒂宣畅胃气,杵头糠益胃降逆,两药一升一降,则升清和胃,化浊行滞,开启胸膈,两药为佐使药。
1.3.1.4.2.加减: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气虚者.加西洋参;痰重者,加全瓜蒌、陈皮、法半夏;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有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1.3.1.4.3.临证参考:本证为发病初期,仅表现为吞咽梗噎感,较少出现饮食不下,病人的饮食与身体状况较好,应抓紧机会,尽早治疗。
1.3.2.瘀血内结证
1.3.2.1.症舌脉: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舌质黯红,少津,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1.3.2.2.病机分析:瘀血内结,阻于食管,食管狭窄,闭阻难通,则饮食难下,食入即吐;食管络脉受损,则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长期饮食难入,化源告竭,机体失养则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为瘀血之征,脉象为阴亏血瘀之征。长期瘀血内结,久而化热,伤津耗液,阴精亏虚,则大便坚如羊屎。
1.3.2.3.治法:散瘀破结,滋阴养血。
1.3.2.4.方药运用:
1.3.2.4.1.常用方:通幽汤加减。药用当归、红花、桃仁、生地黄、熟地黄、升麻、槟榔、炙甘草。
方中用当归、桃仁、红花以养血活血散瘀破结,共为君药;生地、熟地滋阴润燥,可使活血散瘀不伤阴为臣药;升麻少量以升阳提气,使药力达食管,槟榔味苦辛性温,能破积结,少佐之可使桃仁、红花散瘀破结之力增加,同时升麻、槟榔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促进气血流通,两药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1.3.2.4.2.加减:瘀血甚者,加乳香、没药、廑虫、水蛭、蜣螂、三七以散瘀通络;瘀痰互结者,去炙甘草,加海藻、昆布、牡蛎、瓜蒌、贝母、制半夏以软坚散结;吐物如赤豆汁重者,加仙鹤草、白及;食入即吐者,可先服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服药;央热毒者,加玄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天花粉;津亏血虚者,加白芍、石斛、芦根、山药;气虚者,加西洋参。
1.3.2.4.3.临证参考:本证由于格阻而致药食难进,故开膈降逆为首要任务,对不能进食者应补充液体。
1.3.3.津亏热结证
1.3.3.1.症舌脉: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光红,有裂纹,少津而干,脉弦细数。
1.3.3.2.病机分析:痰气瘀毒交结阻塞食管,使食管狭窄,同时气、痰、瘀生毒化热生火,耗津伤血,食管失滋润而干涩,故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饮食不入,生化乏源,机体失养,久则形体消瘦;津亏血虚则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肠失滋润则便干结;舌象、脉象均为津亏热结之征。
1.3.3.3.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散结。
1.3.3.4.方药运用:
1.3.3.4.1.常用方:五汁安中饮。药用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
方中韭菜汁辛温散瘀而益胃,牛乳甘温养血而润胃肠之燥,梨汁润燥消痰,藕汁益胃消瘀,生姜汁散寒痰,诸药合用有养荣散瘀润燥功用。
1.3.3.4.2.加减:津亏重者,加鲜芦根汁、甘蔗汁;血燥者,加阿胶烊化冲服;便秘者,加蜂蜜;热甚伤津口渴较重者,加幺参、天花粉、五味子、麦冬、知母以养阴清热;胃阴不足者,重用石斛;热结偏重,加知母、盐黄柏、童便。
1.3.3.4.3.临证参考:本证虽以热结为主,但津血已耗伤,故温燥药不宜用,苦寒约也要少用,宜用甘寒濡润之品及酸甘化阴之品。
1.3.4.气虚阳微证
1.3.4.1.症舌脉: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淡胖,舌质紫,苔白滑,脉弱。
1.3.4.2.病机分析:噎膈后期,阴损及阳,脾胃阳虚,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浊气逆上,故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长期生化乏源则形瘦神衰;脾肾衰败,阳气衰微,气化无权,则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象、脉象均为气虚阳微之征。
1.3.4.3.治法:益气叫阳,降逆开膈。
1.3.4.4.方药运用:
常用方:牛脉散加味。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石斛、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韭汁。
方中人参甘温补元阳之气,并生津止渴为君药;以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使人参益气回阳,不伤阴为臣药;佐以石斛养胃阴生津,山萸肉养肾阴,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姜半夏降逆止呕散结,并佐养阴药之滋腻,使补而不腻,韭汁散瘀血而益胃。诸药合用益气回阳,降逆开膈,补而不腻,散而不伤正。
加减:食欲不佳者,加砂仁、陈皮。
临证参考:本证为晚期,有阴阳俱竭之势,病人汤水难下,药物更难入,治疗上可在服汤药同时,使用相应注射液治疗。
1.4.其他疗法
1.4.1.中成药
1.4.1.1.六味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1.4.1.2.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2次,含服或温开水送服。
1.4.1.3.紫金锭:每次0.5~0.6g,每日2次,温开水磨服。
1.4.1.4.梅花点舌丹:每次3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1.4.1.5.两黄丸:每次3~6g,每日 1次,温开水送服。
1.4.1.6.生脉注射液:每次40~80ml加入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每分钟40~60滴,每日1~2次。适用于噎膈晚期气虚阳微,汤水难下者。
1.4.1.7.脉络宁注射液: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噎膈之瘀血阻膈及津亏热结者。
1.4.2.单验方
1.4.2.1.玉枢丹,口服。每次0.6~0.9g,用少量温水溶化后慢慢咽服,每日数次。适用于痰气交阻,瘀毒内结之噎膈。
1.4.2.2.水蛭9g,海藻30g。共研未,每服6g,每日2次,黄酒送服,连服9日。适用于瘀血内结之噎膈。
1.4.2.3.西黄丸,口服,每次3g,每日2次。适用于毒瘀互结之噎膈。
1.4.3.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4.3.1.金仙膏(又名天郁消积膏):由苍术、白术、川乌、生半夏、生大黄、生五灵脂、生延胡索、枳实、当归、黄芩、巴豆仁、三棱、莪术、连翘、防风、芫花、大戟等百余种中药制成的药膏,外敷病处或选穴外贴。
1.4.3.2.蜣螂1个,贝母9g,青黛6g,玄明粉6g,木香3g,沉香3鼻,朱砂3g,牛黄1.5g。上药共研细末,以万年青捣汁加陈酒和团备用。外搽胸部,每日1次。用于噎膈疼痛者。
1.4.3.3.硼砂10g,枯矾15g,冰片45g,95%酒精500ml。先将冰片溶入酒精内,后再投入硼砂、枯矾即可(放置时间越久越好)。在疼痛部位擦用。每日视疼痛次数而定。
1.4.5.针灸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毫针刺,补法,配合灸法。用于噎膈脾胃虚寒者。
取穴: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用于噎膈肝胃不和者。
取穴:期门、太冲、阳陵泉、支沟、中脘、丰隆。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用于噎膈痰气交阻者。
取穴:内关、膈俞、膈关。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 1次。用于噎膈梗阻,吞咽困难者。
取穴:天突、启膈(胸锁乳突肌前缘正中点)、廉泉、中脘、足三里。天突穴深刺2~3寸,均缓慢进针,得气后捻转。中等强度,留针15分钟。用于噎膈梗阻,吞咽困难者。
取穴:天鼎、天突、膻中、合谷、胸堂(两乳连线与胸骨相交处)。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用丁噎膈中晚期。
墩穴:天鼎(双)、止呕(廉穴与天突连线中点)、巨阙、上脘、中脘、内关、足三里,厥阴俞、膈俞、脾俞。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用于噎膈中晚期。
2.转归与预后:
2.1.转归
初起在噎,正气未大虚,邪结未深,及时治疗,可获痊愈。若不愈,则随病情发展,形成痰气阻滞,痰浊、瘀血、热毒胶结,成虚实夹杂证,若能有效综合治疗,有好转可能。病情进一步发展,由噎发展为膈,则脾肾衰败,阴津枯涸,精亏血虚,阴损及阳,阴竭阳消,为不治之证。
2.2.预后
本病预后不佳,若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不向膈证发展,一般预后尚好;若由噎转膈者,可危及生命,预后极差。此时的治疗,仅能改善部分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存活时间。
“排名总览”西安专业神经内科医院“健康专栏”植物神经紊乱什么症状
2025-03-14“重点资讯”西安有精神病医院哪家好-十强公开:治疗精神分裂症注意事项
2025-03-14热议!西安精神病医院(口碑排名)精神疾病再次发作的因素
2025-03-14(医生排行榜)西安精神病治疗医院“医院关注”如何与抑郁患者沟通
2025-03-14西宁哪家医院治疗皮炎好-哪些因素会导致皮炎的发生?
2025-03-142025年上海专业白癜风/白斑医院排名“前十公开”_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榜单更新_上海治疗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2025-03-142025年上海专业白癜风/白斑医院排名“前十公开”_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榜单更新_上海治白癜风哪个医院
2025-03-142025年上海专业白癜风/白斑医院排名“前十公开”_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榜单更新_上海市白癜风医院
2025-03-142025年上海专业白癜风/白斑医院排名“前十公开”_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榜单更新_上海哪家医院白癜风好
2025-03-142025年上海专业白癜风/白斑医院排名“前十公开”_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榜单更新_上海检查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2025-03-14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2023-09-27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
2023-09-27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教师培训(试讲)工作
2023-09-27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
2023-09-27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
2023-09-27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正式启用
2023-09-27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
2023-09-27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竞赛夺冠
2023-09-27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牌匾高血压达标中心高峰论坛同时举行
2023-09-27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教师教学竞赛
2023-09-27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医院入驻合作伙伴:
北京四合兄弟互联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