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种虚证,增强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为 补益药,又称补虚药,此类药物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的作用。结合药物的归经,又分别具有大补元气、补气升阳、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心血、补肝血、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补肾阳、补精血、强筋骨等不同作用。
补益药一般分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四类,补气药是用于治疗气虚证。气虚证主要见于肺气虚和脾气虚。肺主气,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则浮肿脱肛等。凡具以上症状者均可选用补气药治疗。常用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等;补血药是用于治疗血虚证,血虚证主要见于心血虚和肝血虚。心血虚常见面色不华、唇舌色淡、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或出现结、代脉。肝血虚常见面色萎黄、指甲苍白、眩晕耳鸣、视物昏花、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经闭等。上述证候均可选用补血药治疗。常用药有当归、熟地黄等;补阴药是用于治疗阴虚证,阴虚证主要见于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肺阴虚多见干咳少痰,或咯痰带血、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等症。胃阴虚多见舌绛苔剥、咽干口渴、纳呆不饥、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等。肝阴虚多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眩晕等症。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遗精滑泄、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等。上述证候可选用补阴药治疗。常用药有沙参、麦冬、天冬等;补阳药是用于治疗阳虚证,阳虚证多见于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补心阳、温脾阳的药物参见温里药。肾阳为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关。肾阳虚可见肢寒畏冷、腰膝酸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白带清稀、遗尿尿频、小便清长等。上述证候均可用补肾阳的药物治疗。对于肾不纳气、呼多吸少的肾虚作喘,肾阳虚、气化不利、阳虚水泛的水肿,因肾火衰微而不能温运脾土的五更泄泻等,也须选用补阳药治疗。常用药有鹿茸、鹿角胶等。
补益药不可用于实证,否则可致"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此外补血药黏滞难消,补阴药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腹胀便溏者,不宜使用。补阳药性多温燥,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