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中医病名,又可称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贯穿至背部,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息,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至心痛贯穿至背,背痛贯穿到心。多与寒邪内侵、饮食、情绪、劳累、年老体弱有关。包含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等证型。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最为密切,亦包含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等伴随胸闷、心痛贯穿至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等症状者。
基本病因
胸痹心痛多与寒邪内侵、饮食、情绪、劳累、年老体弱有关。
1、寒邪内侵
过食生冷寒凉食品,或长期在寒冷环境中生活,寒邪慢慢侵入经络,停留心胸,寒邪有收引特性,阻碍心胸气血运行,气机不通时发为疼痛。
2、饮食不良
过食肥甘厚味,或者嗜烟嗜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湿邪内生,进一步生出痰饮,痰湿阻塞经络,停留心胸,阻碍心胸气血运行,气机不通时发为疼痛。
3、情绪不调
过度思考忧虑,或压抑情绪,或愤怒。导致气停中焦,脾胃之气运行不畅,脾胃受损,或引起肝气郁结,气郁久而生火,加重脾胃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湿邪内生,进一步生出痰饮,痰湿阻塞经络,停留心胸,阻碍心胸气血运行,气机不通时发为疼痛。
4、劳累
劳累过度或大汗(汗来源于心之气血),都会损伤心之气血,日久心脉失养而疼痛。
5、年老体弱
人体气血随着人年龄增长而慢慢衰弱,日久阳气不足,心脉失养而疼痛。
症状总述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息,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至心痛贯穿至背,背痛贯穿到心。本病证可分为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典型症状
1、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呈刺痛或绞痛,痛处固定,夜间严重,心痛贯穿至背,背痛贯穿到心,疼痛可延伸至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2、气滞心胸证
心胸闷胀感,阵阵隐痛,痛处无固定,偶有叹气、生闷气或焦虑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脘部、腹部闷胀感,打嗝或矢气后舒服。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证
胸闷为主,伴轻微心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不愿动、乏力、吃饭不香、大便不成型,常咳吐痰液。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寒凝心脉证
突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突然变冷或突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低温低,严重者手足不温,出冷汗,胸闷,自觉气不够,心慌心烦,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证
心胸隐痛,时有时无,心慌心烦,自觉气不够,活动加重,伴不愿动、乏力、声息低、面色苍白、不自主的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心肾阴虚证
心痛憋闷,心慌心烦,盗汗,失眠,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7、心肾阳虚证
心慌心烦,胸痛,胸闷,自觉气不够,自汗,动则加重,面色苍白,精神差,怕冷,四肢不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