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influenza A)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初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人群普遍易感,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多数症状较轻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治愈,但症状较重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预后较差。
基本病因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本病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是人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通过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的“混合体”。可通过患者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还可因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诱发因素
1、免疫力低下。
2、冬春季节中,冷热天气变化以及天气干燥等因素。
典型症状
典型患者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类似,有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轻型患者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而重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突发高热,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多数起病较急,表现为急速发热、可伴有畏寒或寒战,有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少数可出现呕吐、腹泻、肌肉痛或疲倦、球结膜充血等。
1、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或低热,常呈现自限性过程。
2、严重患者起病急剧,体温快速上升至39℃以上,并持续不退,超过3天,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气喘加重,也可出现反应迟钝、嗜睡、躁动等精神神经症状。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并发症
1、呼吸衰竭
肺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受阻,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脏器的正常功能。
2、多脏器功能不全
继发两个或多个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此时的死亡率较高。
3、感染中毒性休克
可出现意识或精神障碍,呼吸异常,皮肤苍白或紫绀,脉搏细速,尿量减少。
4、肺炎
可以是流感病毒性肺炎,也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如果流感发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脓痰、呼吸困难等,要考虑可能出现肺炎。
5、神经系统损伤
流感后可能并发脑炎、脑膜炎、急性坏死性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如果患者出现意识状态改变,肢体无力等表现时,要考虑这些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6、心脏损害
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脏损伤,但这个并发症不是很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律失常。检查时可发现肌酸激酶升高,心电图异常。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另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等可导致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7、肌肉损伤
少数患者出现肌肉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并发急性肾损伤或肾功能衰竭等,提示出现肌炎和横纹肌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