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以发热、出血、休克以及致死率很高为特点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休克、全身疼痛、头痛、腰痛以及眼眶痛等,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
基本病因
出血热主要是由病毒传播引起的,临床上可引起人类出血热的病毒包括汉坦病毒、登革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破坏正常的凝血功能和血管壁,使患者呈现出血倾向。
1、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2、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3、新疆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是发生在我国的一种病死率很高的病毒性出血热,国际上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4、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是由纤丝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典型症状
临床上出血热的典型症状是出血和发热,但不同的分型,症状也会有所区别。如流行性出血热可有低血压、少尿的表现,埃博拉出血热可有畏寒、头痛、肌痛等表现。
1、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但非典型病例明显增加。如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体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互相重叠。
2、登革出血热
典型登革热,有发热、头痛,肌痛、骨、关节痛不显著,但高热明显,体温超过39℃,个别达40~41℃,持续2~7天。出血倾向严重,如鼻出血、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100m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会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3、新疆出血热
潜伏期一般为1~3天,范围1~12天,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困倦乏力、呕吐等症状。患者早期面部、胸部皮肤潮热等症状。
4、埃博拉出血热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患者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皮肤出血和血尿,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并发症
1、肠道出血
以呕血、便血最为常见,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以表现为呼吸急促,出现发绀,肺部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新近美国报道发生在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汉坦病毒感染,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常于发病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67%。
3、心源性肺水肿
主要是由肺毛细血管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头痛、头胀、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大汗淋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