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称为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又称痛性抽搐。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常因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被压迫,多种病因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神经根或脑干感觉核导致。
基本病因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因脑膜增厚、动脉对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压迫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由脑膜炎、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等导致。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即一般所称的三叉神经痛,多无明确的病理损害。近年来发现,供养神经的动脉硬化、动脉异位或扭曲、脑膜增厚、动脉对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压迫,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原因。近来认为,可能因各种致伤因素破坏半月神经节或感觉根的髓鞘,使无髓鞘的轴突与邻近无髓鞘纤维形成“短路”(又称伪突触),以致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脑干),后者传出的冲动也可通过短路再传入中枢,这些冲动到达一定总和时,即可激发半月神经节神经元而产生疼痛。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系指有明确的病因,如颅底或脑桥小脑角的肿瘤、转移瘤和脑膜炎、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等,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神经根或脑干感觉核而引起的疼痛,多伴有邻近结构的损害和三叉神经本身的功能丧失。
典型症状
三叉神经痛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但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每次发作仅数秒钟至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正常。发作可由1日数次至1分钟多次。发作呈周期性,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可自行缓解。病程初期发作较少,间歇期较长。随病程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
1、疼痛部位
疼痛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常自一侧的上颌支(第2支)或下颌支(第3支)开始,随着病情进展可影响其他分支。疼痛常局限于一侧,极个别患者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两侧三叉神经痛。虽3支均可受累,但以第2、3支累及最常见,约占95%。
2、疼痛性质
呈发作性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疼痛由颌面或牙槽开始,沿神经支配区放射,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亦可长达数分钟。发作次数多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疼痛加剧。但夜间发作减轻或停止。
3、诱发因素及“扳机点”
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洗脸、刷牙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如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而诱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4、其他症状
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并发症
可并发半侧面部痉挛。三叉神经支配区也可发生不典型的面部疼痛,但疼痛的性质与三叉神经痛不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总是长于数秒,通常为数分钟,或呈持续性疼痛。疼痛本身为钝性、压榨性或烧灼样。对不典型疼痛者,外科治疗无效,有时导致抑郁症。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常揉擦同侧面部以求减轻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