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喑,中医病证,又称喑哑、喉瘖。是指声音不扬或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伴有喉痒、干涩、微痛等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暴喑、久喑。多与外感邪气、饮食、久病有关。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声带息肉或声带结节等疾病。
基本病因
中医认为,喉喑多与外感邪气、饮食、久病等因素有关。在现代医学中,喉喑多见于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声带息肉或声带结节等疾病。
1、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邪气,循经侵入咽喉部,邪气停留咽喉,引起咽喉肿胀而出现喉喑。
2、饮食
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刺激,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或胃热炽盛,运化功能减弱,痰饮内生,循经而行,壅塞于咽喉,引起喉喑。
3、久病
慢性疾病不断损耗人体气血津液,日久引起阴液不足,阴液制约阳热功能下降,虚火乘机向上侵袭咽喉,咽喉失去阴液滋润而发生喉喑。
危险因素
教师、播音员、歌唱家等用嗓较多者容易罹患本病。
典型症状
喉喑以声音不扬、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喉痒、干涩、微痛等症状。
1、风寒外袭证
突然声音不扬或失声,喉内肿胀,微痛微痒,咳嗽声重。伴发热,怕冷、加衣盖被仍觉冷,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外袭证
突然声音不扬或失声,咽喉疼痛,干痒而咳,伴发热,怕风,头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3、痰热壅肺证
声音嘶哑甚或失声,喉干疼痛,咳痰色黄黏稠,伴身热,不怕冷,口渴,喜欢喝水,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4、肺肾阴虚证
声嘶日久,喉干微痛,喉痒干咳,痰黏难咳出,常常清嗽嗓子,或面红唇红,口干,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5、肺脾气虚证
声嘶日久,语音低微,不能持续说话,劳累后加重,伴面无光泽,气短,不愿说话,易疲惫,乏力,食少,大便不成形,舌质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6、痰凝血瘀证
声嘶日久,发音费力,喉干微疼,痰少而黏,常常清嗽嗓子,胸闷,声带肥厚肿胀,或有声带小结、声带息肉,或声门固定,活动受限,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滑或涩。
并发症
本病严重者可导致失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